目录
APOB
<markdown>
**降低ApoB的今昔对比**
现代医疗工具的进步
我们今天拥有的工具是20年前无法想象的。20年前,如果需要大幅降低ApoB(载脂蛋白B),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而他相信,今天有太多其他的工具。
**降低ApoB的非药物与药物手段**
运动与营养的角色
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降低ApoB,以及在有或没有药理学干预的情况下,什么是现实的目标。首先,运动通过脂蛋白途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因素没有有意义的影响,尽管它在其他方面有作用。但如果只谈论管理脂蛋白风险,这主要取决于药理学手段。
- 药理学手段:这是最强效的方法。
 - 营养手段:这是一个远没有那么强效,但并非无足轻重的方法。
 
营养干预的两个杠杆
在营养方面,基本上有两个杠杆可以拉动:
- 大幅减少碳水:这将降低甘油三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甘油三酯越低,ApoB的负担就越低,因为需要用胆固醇来运输的甘油三酯就越少。
 - 大幅减少饱和脂肪:这会做两件事。首先,会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其次,在高饱和脂肪饮食中,除了胆固醇合成增加外,肝脏还会通过一种名为“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的物质说:“我不需要再摄入更多的脂肪和胆固醇了。”因此,会下调LDL受体,从而从循环中清除更少的LDL,导致LDL急剧升高。反之亦然,如果减少饱和脂肪,肝脏会想要更多的LDL进入,会上调LDL受体,从循环中清除更多的LDL。
 
营养干预的局限性
所以,如果遵循一种极低碳水、极低饱和脂肪的饮食,确实会降低ApoB。但能否将其降低到足以使ASCVD变得无关紧要的水平?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不行。而且,这是否是一种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长期维持的饮食?这可能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决定。
**个人案例与药理学干预方案**
个人基线水平与目标
对于像阿提亚这样甘油三酯非常低的人来说,他不会刻意去吃饱和脂肪,但也不会限制它。他的基线ApoB水平大约在90到100毫克/分升,这使他处于人群的第50百分位数左右。对于一个既有ASCVD遗传易感性,又想将这个“骑士”(指风险因素)从牌桌上拿掉的人来说,这个水平太高了。
他的ApoB目标是30到40毫克/分升。显然,这需要药理学干预。
使用的三种药物及其机制
他服用三种药物来实现这一目标:
- PCSK9抑制剂:一种名为Repatha的药物。
 - Nexlizet:一种复合药物,将“贝派地酸(bempedoic acid)”和“依折麦布(ezetimibe)”合并在一片药中。
* 依折麦布:它通过阻断肝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中的“尼曼-匹克C1样蛋白1(NPC1L1)”转运体,来阻止非酯化胆固醇在通过肝脏和胆汁再循环后重新回到肠道。在这三种药物中,它的效力最弱。
* 贝派地酸:这是一种“前体药物(prodrug)”,意味着其本身是无活性的。当摄入后,它会进入肝脏被激活,成为一种胆固醇合成抑制剂。它作用于与他汀类药物不同的酶。贝派地酸的特殊之处在于,只在肝脏中抑制胆固醇合成,而他汀类药物则在全身都这样做。当肝脏感知到胆固醇减少时,会增加其表面的LDL受体表达,从循环中清除更多的LDL。
 
这三种药物的组合将他的ApoB维持在可忽略不计的水平,并且对他个人而言,没有相关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现代视角与副作用**
不再需要大剂量他汀
阿提亚再次强调,现代的工具使得大剂量他汀不再是必需品。他对此感到担忧,原因有二:
- 效力曲线:他汀类药物的效力曲线显示,在大约四分之一剂量时就达到了最大效力。例如,瑞舒伐他汀在5毫克时就达到了其最大ApoB降低效果的约85%,而这种药物的常规剂量最高可达40毫克。所以一旦你达到10毫克,就没有必要再增加了,因为主要是在“购买”副作用,而获得的效力增加却微乎其微。
 - 副作用:他认为那些说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不存在的说法是荒谬的。至少有三种不应被忽视的、有据可查的副作用:肌肉酸痛、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测试)和胰岛素抵抗。虽然这些风险相对较小,但并非为零。
 
个体化用药策略
因此,他们的策略是,如果在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上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且没有副作用,他们会很快将患者转换到其他药物。他建议,如果一个年轻人由于经济原因只能选择他汀,至少应该花精力去尝试找到副作用最少的那一种。他认为,匹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这具有高度的个体化差异。
**未来展望:PCSK9抑制剂与Lp(a)新药**
PCSK9抑制剂的未来
问PCSK9抑制剂的成本是否会降低,从而变得更普及。阿提亚认为会,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每六个月注射一次的新药, 他自己采用的那种每月两次的注射剂,价格自8年前上市以来已经下降了50%以上。随着更多新药的出现,价格压力会持续存在。
针对Lp(a)的未来药物
问了关于脂蛋白(a) [Lp(a)] 的未来药物。阿提亚表示,有一种由圣地亚哥一家公司生产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药物正在研发中。这种药物通过干扰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过程,来中断Apo(a)蛋白的合成。
该药物在二期研究中效果非常好,几乎完全消除了Lp(a),并且在短期内没有副作用。现在关键的是正在进行的三期试验,它将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通过这种机制消除Lp(a)是否能减少临床事件?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该药物是否能被批准。
他预测,该药物最初可能只会被批准用于“二级预防”(即已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因为这是它正在被测试的适应症。如果获批,仍然可以被任何人用于“一级预防”,但保险公司可能暂时不会为此付费。
**问题分析**
一、术语表述与概念准确性问题
- 对贝派地酸(Bempedoic Acid)作用机制的简化:提到贝派地酸“acts on a different enzyme from statins”(作用于与他汀不同的酶)。这是一个正确的陈述,但他没有具体说明是哪种酶。他汀类药物抑制的是“HMG-CoA还原酶”,而贝派地酸的活性代谢物抑制的是上游的“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虽然在科普语境下可以简化,但补充这一信息将使解释更完整,并有助于区分两者。
 - 对依折麦布(Ezetimibe)作用机制的表述可能引起混淆:他解释依折麦布“prevents non-esterified cholesterol from coming back into the gut after you've recirculated it through your liver and into bile”(阻止非酯化胆固醇在通过肝脏和胆汁再循环后重新回到肠道)。这里“coming back into the gut”(回到肠道)的表述不精确。胆固醇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内,依折麦布的作用是阻止它从肠道内被肠道细胞重新吸收回体内,而不是阻止它“回到肠道”。这个表述可能会让听众对胆固醇的肠肝循环方向产生困惑。
 
二、研究证据与结论推导的逻辑问题
- 对运动效果的论断过于绝对:阿提亚开篇即断言“exercise has no meaningful impact on on ascvd risk factors through lipoproteins”(运动通过脂蛋白对ASCVD风险因素没有有意义的影响)。这是一个过于强烈且可能不准确的论断。虽然与强效药物相比,运动对LDL-C或ApoB的直接降低效果通常是温和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特别是耐力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HDL-C,并可能改善LDL颗粒的大小和密度(从小型、致密LDL转向大型、疏松LDL),这些都是对脂蛋白谱的有益改变。完全否定其“有意义的影响”是不公允的,忽略了运动在脂蛋白代谢中的多方面调节作用。
 - 对营养干预效果的评价存在主观性:他认为通过极低碳水和极低饱和脂肪的饮食,大多数人“probably not”(可能不行)将ApoB降低到他认为理想的水平。这是一个基于他个人临床经验和目标的判断,而非一个普遍的科学结论。对于一些具有特定遗传背景或对饮食反应良好的人来说,严格的饮食干预有可能实现非常显著的ApoB降低。他的这种表述将个人观点呈现为一种普遍规律。
 - 对他汀类药物效力曲线的描述可能产生误解:他用一个陡峭上升后迅速变平的曲线手势来描述他汀的效力,称其在“quarter dose”(四分之一剂量)时就达到最大效力的“85%”。这是一个常见的、用以说明“剂量加倍规则”(即他汀剂量每增加一倍,LDL-C额外降低约6%)的简化说法。虽然这个概念是正确的(即效力呈对数线性关系,而非线性关系),但他给出的“85% at quarter dose”这个具体数字可能不够精确,并且没有解释这是相对于哪个“最大剂量”。这可能会让患者误以为只要服用极低剂量就足够了,而忽略了在某些高风险情况下,即使是那额外几个百分点的降低也是有临床意义的。
 
三、内容表述与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 缺乏对个人用药方案选择理由的充分解释:阿提亚直接陈述他使用“Repatha + Nexlizet”的方案,但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他选择了这个特定的、不含他汀的组合,而不是其他可能性(如“低剂量他汀 + 依折麦布”或“低剂量他汀 + PCSK9抑制剂”)。例如,他是否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者他是否认为这种组合在机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缺乏这一背景信息,使得他的个人用药方案看起来像是一个权威性的推荐,而非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体化选择。
 - 对Lp(a)新药的讨论中途停止:他提到有一种前景广阔的Lp(a)新药,并准确描述了其反义寡核苷酸的作用机制和二期试验结果。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当被问及最新进展时,他回答说“truthfully I haven't been following anything for the last few months so I don't have anything new to say on this”(老实说,过去几个月我没关注,所以没什么新东西可说)。在一个旨在提供前沿信息的对话中,以“没有关注”为由中断对一个关键话题的讨论,使得内容显得不完整。
 
四、潜在的认知误导风险
- 可能导致对运动和饮食作用的过度悲观:通过开篇即强调“pharmacology hands down the most potent way to do it”(药理学是迄今为止最强效的方法),并弱化运动和饮食的作用,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产生一种“宿命论”心态,认为既然自己的基因决定了高ApoB,那么除了吃药,其他努力(如改善生活方式)都是徒劳的。这忽略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石的重要性,即使不能将ApoB降至极低水平,也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压、炎症等其他途径,全面降低心血管风险。
 - 对药物的描述可能引发“技术崇拜”:阿提亚对自己使用的先进药物组合(PCSK9抑制剂、贝派地酸)的机制进行了详细且流畅的解释, 强调了精确性和相对安全性。这可能会在观众中产生一种对“新技术、新药物”的过度崇拜,而忽视了那些经过数十年验证的、成本效益极高的老药(如他汀类)的巨大价值。他虽然也讨论了他汀,但整体基调更偏向于推崇新药。
 - 对医疗成本和可及性的讨论不足:他虽然承认他使用的药物“are expensive at this time”(目前很昂贵),但他并未深入探讨这对于普通患者意味着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昂贵的新药可能并非可及的选项。视频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可以不受成本限制地使用最新药物的场景,这与大多数患者面临的医疗现实存在脱节,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无助或认为自己的治疗方案不够“先进”。
 
How to lower your apoB (wVg9rc69UMs)
</markdown>
Edit:2025.10.16<markdown>
**APOB 降低与血脂管理:医学进展、干预手段及未来展望**
本文基于医学专业视角,系统梳理了 APOB(载脂蛋白 B)管理的核心手段、药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尤其聚焦于 20 年来医学工具的革新,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科学参考。
**一、核心背景:APOB 管理的医学进步**
20 年前,降低 APOB 仅有 “大剂量他汀类药物” 一种选择;而如今,医学工具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无需依赖大剂量他汀即可有效控制 APOB,且能规避大剂量他汀带来的副作用风险。
APOB 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关键指标 —— 其水平直接反映血液中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如 LDL,低密度脂蛋白)的数量,因此降低 APOB 是预防 ASCVD 的核心目标。
**二、APOB 降低的三大干预手段(效果排序)**
**1. 药物治疗:最核心、最强效的手段**
药物是实现 APOB 大幅降低的关键,尤其对于有 ASCVD 遗传倾向或需将 APOB 降至 “极低目标值”(如 30-40mg/dL)的人群,药物干预不可替代。
**(1)主流降 APOB 药物及机制**
| 药物类型 / 名称 | 核心机制 | 优势 |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PCSK9 抑制剂(如 Bath) | 抑制 PCSK9 蛋白活性,增强肝脏 LDL 受体表达,加速清除血液中 LDL | 强效降 APOB,副作用少 | 需注射(目前多为每 2 周 1 次),价格较高(但较 8 年前已降 50%+) | 
| 复方制剂 Nexlizet(贝派地酸 + 依折麦布) | - 贝派地酸:肝脏特异性胆固醇合成抑制剂(仅作用于肝脏,不影响全身)- 依折麦布:阻断肠道胆固醇重吸收(抑制 NPC1L1 转运体,减少胆汁中胆固醇再吸收) | 贝派地酸选择性强,副作用低于他汀;依折麦布可辅助增强降胆固醇效果 | 贝派地酸为前体药物(需肝脏激活),降 APOB 效力弱于他汀 | 
| 他汀类药物(如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 | 抑制全身胆固醇合成(作用于 HMG-CoA 还原酶),间接促进肝脏 LDL 受体表达 | 价格低廉,基础降 APOB 药物 | 非肝脏特异性,可能引发肌肉酸痛、肝酶升高、胰岛素抵抗;剂量超过 “1/4 最大剂量” 后,疗效增幅极小,副作用风险陡增(如瑞舒伐他汀 5mg 即可实现 85% 最大降 APOB 效果,40mg 剂量无额外获益) | 
**(2)药物使用原则**
- 避免大剂量他汀:他汀的疗效曲线呈 “平台期”,超过低剂量(如瑞舒伐他汀 5-10mg)后,疗效不再显著提升,但副作用风险会增加;
 - 个体化选择:年轻人群(30-50 岁)若需长期用药,优先选择副作用少的药物(如匹伐他汀、PCSK9 抑制剂);若经济条件有限,可尝试低剂量他汀(需监测肌肉、肝脏指标);
 - 联合用药:对于需将 APOB 降至 30-40mg/dL 的人群,常需联合用药(如 PCSK9 抑制剂 + Nexlizet),以实现 “强效 + 低副作用” 双重目标。
 
**2. 营养干预:辅助手段,效果有限但不可忽视**
饮食对 APOB 的影响弱于药物,但合理调整可辅助降低 APOB,核心是 “两个关键杠杆”:
**(1)大幅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 作用机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会升高甘油三酯,而甘油三酯需通过脂蛋白(含 APOB)运输;减少碳水可降低甘油三酯,间接减少 APOB 的 “运输负担”,从而降低 APOB 水平。
 - 效果:需 “大幅减少”(如低碳水饮食),温和控碳效果不明显。
 
**(2)大幅减少饱和脂肪摄入**
- 作用机制:饱和脂肪会通过两个途径升高 APOB:① 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② 激活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使肝脏 “下调 LDL 受体”(减少血液中 LDL 的清除),导致 LDL 和 APOB 升高。反之,减少饱和脂肪可 “上调 LDL 受体”,加速 LDL 清除,降低 APOB。
 - 效果:需 “大幅减少”(如低饱和脂肪饮食),仅 “适量减少” 效果有限。
 
**(3)营养干预的局限性**
- 目标达成率低:即使严格执行 “低碳水 + 低饱和脂肪饮食”,多数人也难以将 APOB 降至 “使 ASCVD 风险无关紧要” 的水平(如 30-40mg/dL);
 - 可持续性差:极端饮食模式(如严格低碳水、低饱和脂肪)对多数人而言难以长期坚持,需结合个人生活习惯调整。
 
**3. 运动:对 APOB 无直接影响,仅间接有益**
- 核心结论:运动无法通过 “调节脂蛋白” 来降低 APOB 或 ASCVD 风险;
 - 间接价值:运动可通过改善血压、血糖、体重等其他 ASCVD 风险因素,间接保护心血管,但对 APOB 本身无 “有意义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的 APOB 管理**
**1. 有 ASCVD 遗传倾向的人群**
- 目标 APOB:需降至 30-40mg/dL(远低于普通人群的 “正常范围”),仅靠饮食无法实现,必须依赖药物(如 PCSK9 抑制剂 + 联合用药);
 - 监测重点:定期监测 APOB、肝酶、肌酸激酶(排查药物副作用)。
 
**2. 年轻人群(30-50 岁)**
- 长期用药顾虑:需平衡 “药物副作用” 与 “ASCVD 风险”—— 若经济条件允许,优先选择副作用少的药物(如 PCSK9 抑制剂、贝派地酸);若选择他汀,需用 “低剂量” 并监测副作用;
 - 经济考量:他汀价格低廉,PCSK9 抑制剂、Nexlizet 等药物目前价格较高,但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价(如 PCSK9 抑制剂已有 “每 6 个月 1 次” 的长效剂型,价格压力将逐步缓解)。
 
**四、未来展望:LP (a)(脂蛋白 a)药物的突破**
LP (a) 是另一种致 ASCVD 的关键脂蛋白,约 8%-20% 的人群存在高 LP (a),但目前缺乏有效降低药物。不过,一款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1. 药物机制**
- 类型:抗 Sense 寡核苷酸(ASO)药物;
 - 作用:阻断 “APO (a) 蛋白” 的合成(APO (a) 是 LP (a) 的核心成分,缺乏 APO (a) 则无法形成 LP (a)),从而 “完全清除” 血液中的 LP (a)。
 
**2. 研发进展**
- II 期临床试验:已证实可 “完全消除” LP (a),且短期无副作用;
 - III 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核心验证 “降低 LP (a) 是否能减少 ASCVD 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试验对象为 “已发生过 ASCVD 事件的人群”(二级预防)。
 
**3. 未来应用前景**
- 审批方向:若 III 期试验成功,药物将优先获批用于 “ASCVD 二级预防”(高风险人群);
 - 初级预防限制:短期内难以获批用于 “初级预防”(无 ASCVD 史的高 LP (a) 人群),且保险公司可能不覆盖初级预防的用药费用。
 
**五、总结:APOB 管理的核心建议**
- 优先药物干预:若需显著降低 APOB(尤其是目标值 <50mg/dL),药物是唯一可靠手段,避免依赖 “饮食 + 运动” 作为主要方案;
 - 拒绝大剂量他汀:他汀的 “低剂量”(如瑞舒伐他汀 5-10mg)已能实现绝大部分疗效,大剂量仅增加副作用,无额外获益;
 - 个体化方案:根据经济条件、年龄、ASCVD 风险(如遗传倾向)选择药物(经济有限选低剂量他汀,高风险 / 长期用药选 PCSK9 抑制剂 + Nexlizet);
 - 关注未来药物:LP (a) 药物若获批,将为高 LP (a) 人群提供新选择,尤其适合有 ASCVD 家族史的人群。
 
</markdown>
Edit:2025.10.16
<markdown> </mark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