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 Stephen Phinney

<markdown>

**致敬先驱:莎拉·哈尔伯格博士与颠覆性观念**

演讲者首先向已故的莎拉·哈尔伯格博士(Dr. Sarah Hallberg)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描述了哈尔伯格博士在一个TED演讲中,以一位朴实无华、充满勇气的女性形象,在短短18分钟内,向整个糖尿病治疗体系的传统观念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

她的演讲题目——《逆转2型糖尿病始于忽略指南》(Reversing type two diabetes starts with ignoring the guidelines)——在当时的学术界无异于一种“终结职业生涯”的举动。然而,这场观看量近千万次的演讲,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促使医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糖尿病,并将其视为一种可以逆转的疾病。

演讲者沉痛地提到,哈尔伯格博士本人在与癌症进行了四年多的顽强斗争后离世,这远超出了医生对她病情的最初预期。即便是在接受化疗输液期间,她依然通过手机参与研究团队的电话会议,展现了非凡的奉献精神。她的毕生心愿,就是将糖尿病从一种普遍的慢性病,转变为一种罕见的、一旦出现即可被逆转的疾病。

**炎症:慢性病的共同根源**

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复杂性

演讲者接着展示了一张包含众多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幻灯片,这其中包括最常被检测的C反应蛋白(CRP)和最基础的白细胞总数。他将这个复杂的系统比作一架拥有众多琴键的管风琴,而大多数研究者只专注于研究其中一个“琴键”,忽略了整体的“音乐”。

他特别提到了瘦素(Leptin),这种在1994年被发现的激素,传统上被认为是向大脑传递饱腹感信号的“饱腹激素”。然而,瘦素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炎症状态下其水平会升高,这揭示了其在体内具有多重复杂的功能。

从糖尿病到心脏病:炎症是始作俑者

大约十年前,瑞士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2型糖尿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的观点,当时遭到了广泛质疑。然而,到了2019年,加州大学的研究已经证实,炎症似乎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而胰岛素抵抗和脂肪沉积则是其继发特征。

这种认知并非首次出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就明确指出,冠心病风险与白细胞总数密切相关。在一个被定义为“正常”的白细胞计数范围(5-10单位)内,处于该范围最高四分之一区间的人群,其心脏病风险是最低四分之一区间人群的三倍。更重要的是,这种风险完全独立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表明存在一种非脂蛋白驱动的、由血管炎症引起的心脏病。

**药物干预的局限性**

降低炎症指标的药物悖论

面对炎症与慢性病之间的明确联系,制药业开发了相应的药物。他汀类药物被发现可以降低CRP。一项涉及近1.8万人的大型研究(木星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统计学上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然而,在临床上,实际挽救的生命数量微乎其微。更糟糕的是,四年后的随访研究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群体,其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34%。这揭示了一个矛盾:通过一种方式降低CRP,却可能以引发另一种慢性病为代价。

另一种尝试是使用单克隆抗体药物来抑制白介素-1β(IL-1β),这是一种能够刺激肝脏产生CRP的上游细胞因子。这种药物确实能将心脏病风险降低约20%,但其副作用是显著增加了败血症的风险,因为药物削弱了身体应对感染的能力。最终,其整体效果归于中性。

演讲者再次强调,这些药物干预手段就像是从管风琴上拆掉一个琴键,虽然改变了某个单一的音符,却破坏了整个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酮食: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β-羟基丁酸:从燃料到信号分子

演讲者将话题转向了营养性酮食。大约十年前,加州巴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酮体中的β-羟基丁酸(BHB)不仅仅是一种高效的燃料,更是一种信号分子,具有类似激素的功能。

当BHB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它能够通过改变一类名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物质,来“解锁”并激活人体与生俱来的多种强效抗氧化防御基因。这些基因在以碳水为主的饮食模式下处于休眠状态。这一发现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人类生理学的认知,也解释了为何生活在北极、以传统饮食为生的因纽特人即使不摄入维生素C也不会患上坏血病——因为他们的身体启动了自身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

酮食抑制炎症的双重机制

除了激活内源性抗氧化系统,酮食还能通过另一种直接途径抑制炎症。BHB能够阻止一种名为“NLRP3炎症小体”的复合体组装。这个炎症小体如同一个“总开关”,负责调控下游多种炎症通路。通过阻止其组装,酮食能够从源头上抑制炎症的启动。

**临床研究证据:颠覆传统认知**

饱和脂肪悖论:“你吃什么,就储存什么”

演讲者详细介绍了一项由杰夫·沃莱克(Jeff Volek)的研究生卡桑德拉·福赛斯(Cassandra Foresight)完成的里程碑式研究。该研究将4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

  • 低脂饮食组:每日热量限制在1500卡,饱和脂肪摄入量为12克。
  • 酮食组:不限制热量(但实际摄入热量与低脂组相近),饱和脂肪摄入量为36克,是前者的三倍。

经过三个月,结果令人震惊:

  • 减重效果:酮食组的减重效果是低脂组的两倍。
  • 代谢指标:酮食组在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低脂组。
  • 血液饱和脂肪:最关键的发现是,尽管酮食组摄入了三倍的饱和脂肪,但他们血液中循环的饱和脂肪水平的降幅却是低脂组的两倍以上

这个结果有力地挑战了“你吃什么,就变成什么”(You are what you eat)的传统观念。演讲者将其修正为“你储存什么,取决于你吃什么”(You are what you save from what you eat)。在酮适应状态下,身体燃烧脂肪的能力至少翻倍,并且会优先燃烧饱和脂肪作为燃料。饱和脂肪只有在血液中堆积时才会有害,而酮食恰恰促进了它的燃烧与消耗。

维塔健康研究:大规模、长周期的真实世界数据

演讲者接着展示了由他和哈尔伯格博士共同主导的、在印第安纳州进行的维塔健康(Virta Health)研究的两年期数据。该研究招募了262名平均患病史超过八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远程持续护理的应用程序(APP)进行管理。

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 患者保留率:两年后的患者保留率高达74%,这在生活方式干预研究中是极为罕见的。
  • 酮症维持:患者能够长期维持营养性酮食状态,平均血酮水平在第一年维持在0.5毫摩尔/升。
  • 减重与血糖控制:两年后,患者平均体重减轻了30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下降了0.9个单位,其效果堪比甚至超过强效降糖药。
  • 药物减量:超过一半的糖尿病药物被停用,其中半数起始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第一个月内就完全停用了胰岛素。

全面改善炎症与心血管风险

对12项心血管疾病风险生物标志物的综合评分显示,酮食干预使十年期疾病风险评分降低了12%。尽管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略有上升(约9%),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其他各项指标也得到了普遍改善。

在炎症方面,研究测量了16种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除了少数几个指标外,绝大多数炎症标志物都出现了显著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反应蛋白(CRP)在第一年下降了超过30%,并在第二年得到进一步改善。这证明了酮食能够对整个炎症系统产生广泛而均衡的积极影响。演讲者强调,CRP是一个“反应缓慢”的指标,短于三个月的研究很可能会错过观察到其显著改善的机会。

**结论与展望**

演讲者总结道,β-羟基丁酸(BHB)是人体自进化以来就存在的分子,身体懂得如何利用它来“演奏”一曲和谐的“音乐”,在需要时启动炎症反应,在威胁解除后又将其平息。

外源性酮的前景与局限

目前,科学界正在积极研发外源性酮补剂(如酮酯),希望能让人们在不遵循严格酮食的情况下获得BHB的益处。然而,演讲者指出,他自己的肝脏每天就能免费生产价值75到100美元的酮体,而他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吃优质的食物。

未来研究方向

演讲者最后展示了一份“愿望清单”,列出了多种未来希望通过酮食进行研究的炎症相关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抑郁症、关节炎和哮喘等。

他将酮食这类干预手段定义为一个新概念——NEWL,即“具有类药效的营养素”(Nutrients with Drug-like Effects)。他认为,这种饮食干预的效果是任何长期使用的药物都无法安全达到的。它虽然强大,但需要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支持和信息,并应在患者准备好改变时提供给他们,而非强加。

![STEPHEN PHINNEY | STUDY: LOW CARB ate 3X SAT FAT: …2X REDUCTION in BLOOD SAT FAT!](https://i.ytimg.com/vi/pVIozNFZg6A/hqdefault.jpg?sqp=-oaymwEiCKgBEF5IWvKriqkDFQgBFQAAAAAYASUAAMhCPQCAokN4AQ==&amp;rs=AOn4CLBBc1lLEqwd3i5Ka21RcsVES_43Bg)

**[STEPHEN PHINNEY | STUDY: LOW CARB ate 3X SAT FAT: …2X REDUCTION in BLOOD SAT FA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IozNFZg6A&amp;pp=ugUEEgJlbtIHCQmtCQGHKiGM7w==)**

</markdown>

Edit:2025.08.25<markdown>

斯蒂芬·菲尼(Stephen Phinney)博士是低碳水和酮食领域备受尊敬的先驱和科学家,他的观点基于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因此,分析其观点中的“问题”并非指责其“错误”,而是从一个更全面、更具批判性的角度,探讨其论证中可能存在的过分简化、潜在偏见、缺乏长远考量以及可能被误解的风险

以下是对菲尼博士演讲中观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

1. “饱和脂肪悖论”的过度简化与风险淡化

这是菲尼博士演讲中最具冲击力也最具争议的观点。他展示的研究表明,摄入三倍饱和脂肪的酮食组,其血液中的饱和脂肪水平降幅反而是低脂组的两倍以上。他由此得出结论:“撕掉你那张‘吃什么就变成什么’的卡片吧。”

存在的问题:

  • 危险的语境剥离:这个结论仅在严格的营养性酮食状态下才成立。其背后的机制是,酮适应状态下,身体燃烧脂肪(包括饱和脂肪)作为能量的效率极高。如果普通人听到这个结论,并将其应用在标准的高碳水饮食中(即同时摄入大量饱和脂肪和碳水),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菲尼的表述虽然在技术上是准确的,但极易被断章取取义,从而产生危险的误导。
  • 忽略遗传多样性(LDL“超级反应者”):菲尼承认酮食组的平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了约9%,但他将其置于整体心血管风险评分下降的大背景下,从而淡化了其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有一部分人(被称为“瘦质高反应者”或“Lean Mass Hyper-responders”)在采用酮食后,其LDL-C水平会飙升至极高的、令任何心脏病医生都感到不安的程度。菲尼的演讲没有充分讨论这类人群的风险,以及如何识别和管理他们。
  • 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他引用的研究最长为期两年(维塔健康研究为五年)。虽然短期内血液饱和脂肪水平下降,但长期(数十年)维持极高饱和脂肪摄入的饮食模式,对血管内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长期影响,仍然是医学界激烈辩论的未知领域。

2. 关于维生素C需求的激进推论

菲尼博士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观点:因为酮体(BHB)能够激活人体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所以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人体对维生素C等外源性抗氧化剂的需求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他以因纽特人的例子作为佐证。

存在的问题:

  • 功能上的以偏概全:这是一个危险的过度简化。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作用远不止抗氧化。它对于胶原蛋白合成(对皮肤、关节、血管至关重要)、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生产等都是必需的。用BHB的抗氧化信号功能来完全替代维生素C的所有生理功能,是概念上的混淆。
  • 证据链的巨大跳跃:从“因纽特人在其特定环境和遗传背景下不患坏血病”这个观察,直接跳跃到“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在酮食状态下不需要维生素C”,这是一个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巨大推论。现代人面临的环境毒素、压力水平和生活方式都与传统因纽特人截然不同。

3. 对主流医学的批判性叙事存在偏颇

菲尼博士巧妙地通过分析他汀类药物(JUPITER试验)和抗炎单克隆抗体(CANTOS试验)的局限性,来构建一个“主流医学的靶向治疗有缺陷,而酮食的系统性方法更优越”的叙事。

存在的问题:

  • 构建“稻草人”和虚假两难:他准确地指出了他汀类药物增加糖尿病风险和绝对获益较小的问题,这是有效的批评。然而,他没有强调的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他汀类药物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是经过反复验证的。他的叙事创造了一种“要么用有缺陷的药物,要么用完美的酮食”的二元对立,而忽略了临床实践中复杂的风险-收益评估。
  • 选择性呈现数据:他强调JUPITER试验中实际挽救的生命数量在临床上不显著,但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任何统计学上显著的风险降低都可能意味着成千上万生命的挽救。这种表述方式带有强烈的倾向性,旨在凸显药物的无效,从而反衬其饮食方案的优越。

4. 对酮食普适性的暗示与对局限性的淡化

菲尼博士展示的维塔健康研究(Virta Health study)结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很容易让人得出酮食是解决2型糖尿病的普适性方案的结论。

存在的问题:

  • 忽略退出者和不适应者:维塔健康研究两年后高达74%的留存率确实了不起,但这同样意味着有26%的参与者退出了。他们的经历是什么?是无法耐受、效果不佳,还是出现了不良反应?对这些“失败”案例的深入探讨,对于全面评估一个疗法的适用性至关重要,而演讲中对此完全没有提及。
  • 淡化实施的极端困难性:他承认酮食“不容易做”,需要“强大的支持系统”。但维塔健康提供的是一个极其昂贵、配备APP、私人教练和医生7×24小时持续监控的系统。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患者和公共卫生系统来说是完全不现实的。这使得其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即在真实世界中的可复制性)大打折扣。

5. 未言明的利益冲突

在整个演讲中,菲尼博士没有主动声明一个关键事实:他是维塔健康(Virta Health)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官。他所展示的最核心、最有力的数据,正是来自他自己公司的商业化临床研究。

存在的问题:

  • 潜在的确认偏见:这并不意味着数据是伪造的,但它强烈暗示了在数据的解读、呈现和叙事构建上,会不可避免地倾向于最有利于其商业模式的方向。对负面结果(如LDL升高、退出者数据)的淡化,以及对正面结果的强化,都可能受到这种潜在偏见的影响。对于一个批判性的听众来说,了解这一背景是评估其观点可信度的关键一步。

**总结**

斯蒂芬·菲尼博士的演讲极具说服力,他成功地将复杂的生化机制与引人注目的临床数据结合起来,为酮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然而,其观点中的“问题”在于:

  1. 语境依赖性极强:他的许多颠覆性结论(如饱和脂肪无害论)严重依赖于“酮适应”这一特殊生理语境,脱离这个语境则可能产生危害。
  2. 存在过度简化和逻辑跳跃:尤其是在维生素C等问题上,他将复杂的生理需求过度简化为单一的抗氧化功能。
  3. 叙事带有强烈偏向性:通过对主流医学的片面批判,构建了一个将酮食定位为“英雄”的叙事,而忽略了不同疗法在不同场景下的价值。
  4. 对局限性和个体差异的讨论不足:对于LDL超级反应者、研究退出者以及方案实施的极端困难性等关键局限,他着墨甚少。
  5. 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作为维塔健康的创始人,他的立场并非完全中立的学术探讨,而是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

总而言之,菲尼博士的观点是宝贵的,它挑战了传统观念,并为特定人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作为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其论证中的简化、偏见和未言明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安全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markdown>

Edit:2025.08.25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