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蛋白质 Stuart Phillips
<markdown>
一、播客开场:快速问答环节
主持人乔纳森 欢迎 Stuart Phillips(斯图尔特·菲利普斯教授)和Dr. Federica Amati(费德里卡·阿马蒂博士)做客播客
- 快速问答
* “我们摄入的蛋白质是否主要用于肌肉”,Stuart回答“否”。 * “多数人存在蛋白质缺乏吗”,Federica回答“并非多数人,但部分人群存在风险”。 * “蛋白质能否帮助延缓衰老、维持健康”,Stuart回答“能”。 * “部分人是否能从蛋白质补剂中获益”,Federica表示“能,但补剂的质量很重要”。 * “蛋白质摄入时间是否重要”,Stuart回答“可能重要(但需后续展开)”。 * 问Stuart“研究蛋白质数十年,是否因新数据改变过观点”,Stuart表示“有很多,最关键的是:植物源蛋白质在支持健康(尤其是肌肉)方面,并不逊色于动物源蛋白质”。
二、蛋白质的核心作用与代谢机制
对蛋白质存在大量疑问(如“是否缺乏蛋白质”“如何判断摄入量”),请Stuart先解释“蛋白质为何重要”。
- 蛋白质与其他宏量营养素的本质区别 Stuart强调,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主要作为“能量来源”(脂肪仅少量作为细胞结构成分),而蛋白质是“身体所有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皮肤、骨骼、心脏、肺部、肌肉,甚至大脑;虽可作为能量燃烧,但占比极低,这是其与另外两种宏量营养素的核心差异。
- 蛋白质的代谢过程:氨基酸是关键 Stuart进一步解释,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氨基酸含氮(这是碳水、脂肪没有的元素),共20种。其中9种是“必需氨基酸”(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获取),其余11种可由人体自行合成。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本质是“补充随尿液、毛发、指甲、粪便流失的必需氨基酸”。
- Federica对氨基酸与肝脏功能的补充 Federica用“乐高积木”比喻氨基酸:氨基酸组合折叠形成蛋白质,进而构成身体组织,同时也是免疫系统的关键(如合成免疫球蛋白以对抗感染)。她补充,肝脏可将必需氨基酸“拆解重组”为非必需氨基酸——只要饮食中氨基酸种类充足,肝脏就能合成身体所需的各类蛋白质,凸显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智能调节”作用。
三、蛋白质对不同人群的特殊意义:从青少年到老年人
乔纳森结合自身经历(17岁儿子认为“吃牛排能增肌”,自己健身是“防肌肉流失”),问Stuart“蛋白质为何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而非仅用于增肌”。
- Stuart:老年人需蛋白质对抗“肌少症(Sarcopenia)” Stuart分享自己在麦克马斯特大学28年的研究中,最初聚焦年轻人增肌,但随着研究深入(及自身年龄增长),发现老年人的核心问题是“肌肉流失”——多数人30岁后开始缓慢失肌,若情况严重则发展为“肌少症(sarcopenia)”。他主导的中心有500名平均年龄72岁的社区成员参与运动,这些人锻炼的核心诉求是“维持功能能力”。蛋白质的作用不仅是“防止肌肉流失”,还能支持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如免疫、酶合成),而“抗阻训练(负重运动)”是刺激肌肉保留的首要因素(年轻人增肌、老年人保肌均需)。
- Federica:肌肉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基础” Federica补充,老年人的肌肉(尤其是“功能性肌肉”,如支撑起身、下床的肌肉)直接决定“能否独立生活”——骨骼肌肉健康与否,是区分“自主行动”与“需要他人协助”的关键。她强调,蛋白质对维持“肌肉骨骼量”至关重要,进而保障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如起身、爬楼梯、避免跌倒)。
- 肌肉:人体唯一的“蛋白质储备库” 问“蛋白质是否仅与肌肉功能相关”,Federica解释:人体无法像储存脂肪(脂肪细胞)、碳水(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那样储存蛋白质——若饮食中蛋白质不足,身体会“分解肌肉”以获取氨基酸,满足免疫、酶合成等更关键的需求。她举例:低收入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首要死因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因身体无法应对蛋白质缺乏;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快速减重)、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癌症需大量能量,会从肌肉获取蛋白质,导致“癌症恶液质”),若不补充蛋白质和运动,会大量流失肌肉。
Stuart补充,肌肉是“氨基酸的易变储备库”,在身体受挑战时(如生病、住院),肌肉量越多,生存概率越高(如COVID期间,肌肉量充足的老年人预后更好),称肌肉为“功能性储备”。
四、蛋白质过量的后果:并非“零热量”,需警惕加工食品营销
如今“高蛋白”标签充斥食品市场(如高蛋白零食、饮料),商家宣称“替换脂肪/糖为蛋白质,更健康”,问Stuart“若摄入超过需求的蛋白质,身体会如何处理”。
- 蛋白质的能量属性:4大卡/克,并非“无热量” 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一样,每克含4大卡热量(千卡),并非“像维生素一样无热量负担”。过量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为:身体先剥离氨基酸中的氮,转化为尿素(主要经尿液排出),剩余的碳骨架会被“燃烧供能”或“转化为葡萄糖”——但人体燃烧蛋白质的效率低于碳水和脂肪。
- “高蛋白食品”的营销陷阱 回顾食品行业趋势:70-80年代“反脂肪”,导致食品中糖含量飙升;后来“生酮饮食兴起”,脂肪被重新接受;如今“高蛋白”成为新趋势,但多数人实际蛋白质摄入已足够,部分人略低于推荐量,无需通过“高蛋白加工食品”补充。他批判“蛋白质水、蛋白质冰淇淋”等产品——这些食品中蛋白质的“性价比低”(如蛋白冰淇淋需吃2/3桶才含10克蛋白质),且多为营销噱头,并非必需。
- 过量蛋白质的潜在影响 过量蛋白质虽不会直接导致大量脂肪堆积(研究显示,高蛋白质摄入者可能增少量肌肉,脂肪增长少于预期),但仍会增加总热量摄入——若目标是“控制体重”,过量蛋白质同样会成为负担。
五、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争议:从RDA到个性化需求
蛋白质摄入量是“营养领域的激烈争议话题”(如健身教练建议“2克/公斤体重”),请Stuart解释“推荐摄入量的科学依据与争议点”。
- 传统推荐量的局限:RDA 0.8g/kg过低 北美“推荐膳食供给量(RDA)”和英国“推荐营养素摄入量”均为“0.8克/公斤体重”,这一标准基于“氮平衡法”(测量蛋白质摄入与排出的平衡)制定。但他认为该方法存在缺陷:氮平衡为零时,无法判断生理状态是否最优;且随蛋白质摄入增加,氮平衡会持续正向(理论上应意味着蛋白质保留,但人体无法储存蛋白质,机制未完全明确)。因此,他认为RDA“过低”,健康成人推荐“1-1.2克/公斤体重”,老年人需更高(因吸收效率下降、肌肉流失风险高)。
- 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 健康成人:1-1.2克/公斤体重,多数人日常饮食(如正常摄入肉、蛋、奶、豆类)可达到1.2-1.4克/公斤,无需刻意补充。 * 老年人(65岁以上):建议1.2-1.5克/公斤体重,因食欲下降、蛋白质吸收效率降低、肌肉流失风险高,需额外关注。 * 健身人群:普通健身者(每周3-4次抗阻训练)推荐1.2-1.6克/公斤体重;CrossFit等高强度训练者可接近1.6克/公斤( 2倍RDA),但远低于“2克/公斤”的健身圈传统建议。 * 专业运动员/健美者:仅备战比赛时(需在减重同时保肌),可能需更高摄入量,但非普通人群的参考标准。
- Stuart的个人实践:1.3-1.4克/公斤,无需刻意计算 Stuart自己日常摄入量约1.3-1.4克/公斤体重,以天然食物为主(如晚餐蛋白质更丰富),不刻意称重或计算,目标是“健康衰老”,而非“增肌”。
- Federica:代谢适应性与人群差异 Federica补充,人体对蛋白质摄入有“代谢适应性”——65岁以下人群若短期蛋白质摄入较低,身体会通过“提高利用效率”维持氮平衡(适应期约6周);但长期过低会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功能下降。她强调,儿童(生长发育需高蛋白质)、慢性病患者(如癌症,需额外蛋白质支持免疫)、老年人是“蛋白质缺乏高风险人群”,需重点关注。
六、抗阻训练的核心作用:蛋白质的“前提条件”
乔纳森结合自身经历(健身教练建议“2克/公斤体重”),问Stuart“抗阻训练与蛋白质摄入的关系——是否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蛋白质才有用”。
- 抗阻训练是“核心刺激”,蛋白质仅为“辅助” Stuart用比喻强调:“抗阻训练是烘焙蛋糕,蛋白质是蛋糕上的薄糖霜(或糖屑)”——训练是肌肉增长/保留的“首要因素”,蛋白质仅起到“辅助优化”作用。他的研究显示,即使蛋白质摄入略低(如1克/公斤体重),只要坚持抗阻训练,仍能实现肌肉增长(可能速度略慢);若不进行抗阻训练,即使摄入高蛋白质,也无法增肌,甚至可能因热量过剩增脂。
- 健身圈“高蛋白质建议”的起源与误区 Stuart承认,自己早年也支持“较高蛋白质摄入”,但后续两项“元分析”(整合大量研究)显示,蛋白质对肌肉增长的贡献“远小于预期”——这让他改变观点。他指出,健身圈“2克/公斤体重”的建议多为“经验之谈”,缺乏足够科学支撑;普通健身者无需达到该水平,1.6克/公斤已能满足需求。
七、蛋白质摄入时机:“合成代谢窗口”是误区,无需刻意追求
提及“健身圈流传‘运动后10分钟内摄入蛋白质,否则训练白费’”,问Stuart“蛋白质摄入时机的科学真相”。
- “合成代谢窗口”的澄清:实际是“合成代谢车库门” Stuart承认自己早年的研究“间接促成了这一误区”——最初“合成代谢窗口”的概念是针对“肌肉糖原(碳水化合物)的补充”,而非蛋白质。后续研究(如南卡罗来纳大学Sean Aaron的研究)显示,肌肉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窗口”长达“1-1.5天”(比喻为“车库门,又大又久”),无需运动后立即补充。
- 时机的优先级:远低于“总摄入量”和“抗阻训练” Stuart强调,对普通人群(非专业运动员)而言,“运动后何时吃蛋白质”是“次要细节”——核心是“每日总蛋白质达标+坚持抗阻训练”。仅对“专业运动员”(如追求奖牌的选手),为最大化恢复效率,才建议“运动后尽快补充”,但这不适用于普通健身者。
八、蛋白质来源:植物蛋白不逊色于动物蛋白,关键在“搭配”
Stuart“改变了对植物蛋白的看法”,请他分享“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差异及选择建议”。
- 植物蛋白的“逆袭”:从“ 较差”到“等效” Stuart回顾,25年前他认为“动物蛋白更优”——因动物蛋白(如肉、蛋、奶)的“消化率”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评分更高。但随着植物蛋白多样性增加(如大豆、豌豆、藜麦等),研究发现:纯化植物蛋白(如大豆分离蛋白)与动物蛋白(如乳清蛋白)在支持肌肉增长方面“差异极小”;即使是全植物饮食,只要合理搭配,也能满足需求。
- 植物蛋白的“搭配原则”:谷物+豆类,互补氨基酸 Stuart解释,植物蛋白的“短板”是:谷物(如小麦、大米)缺乏“赖氨酸”,豆类(如扁豆、鹰嘴豆)缺乏“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但两者搭配(如米饭配豆子、大麦配扁豆),可互补不足,氨基酸评分与动物蛋白相当。这种“搭配智慧”在全球低动物蛋白摄入地区(如东南亚、印度)早已存在,是进化中形成的饮食策略。
- 植物蛋白的额外优势:“蛋白质套餐”更丰富 Federica补充,植物蛋白不仅提供氨基酸,还附带“纤维、生物活性物质、复合碳水”(如豆类含膳食纤维,坚果含健康脂肪),这些成分能降低慢性疾病风险、支持肠道健康;而动物蛋白(尤其是红肉、加工肉)缺乏这些附加益处,甚至可能增加健康风险(如加工红肉是1类致癌物)。她提出“蛋白质健康金字塔”:
* 底层(主要来源):全谷物、豆类、豆制品、坚果、种子; * 中层:发酵乳制品(如开菲尔、希腊酸奶)、 油性鱼(含Omega-3,支持认知和长寿); * 上层(偶尔摄入):鸡蛋、白肉; * 顶层(极少摄入):红肉; * 场外(避免):加工肉(如牛肉干、香肠)。
九、蛋白质吸收的“上限”误区:无需刻意分次摄入
问“是否存在‘单次蛋白质吸收上限’(如20克),需分次摄入才能利用”。
- 吸收无上限,利用有差异 人体可消化吸收“数百克蛋白质”,无“吸收上限”——但肌肉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研究显示,单次摄入20克蛋白质时,肌肉利用效率最高;摄入40克时,利用效率未翻倍,但仍会被身体处理(如用于修复其他组织、供能)。因此,“20克上限”是“肌肉利用效率的最优值”,而非“吸收上限”。
- 分次摄入的优势:非必需,但更优 若一天的蛋白质总量达标,“单次大量摄入”或“分次摄入”对肌肉增长的差异极小——但分次摄入(如三餐各含20-30克蛋白质)可能更利于“维持饱腹感”和“稳定肌肉蛋白质合成”,尤其对老年人(肌肉合成效率下降)更友好。
十、老年人蛋白质摄入的实用建议:高营养密度,少体积负担
老年用户常反馈“食欲差,难以摄入足够蛋白质”,请Federica提供实用技巧。
Federica建议选择“高营养密度、小体积”的蛋白质来源,如:
- 希腊酸奶、开菲尔(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酸奶,且含益生菌);
- 豆类(如鹰嘴豆、扁豆,可加入汤、沙拉,体积小、蛋白质丰富);
- 豆腐、豆豉(植物蛋白,易咀嚼,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
- 坚果、种子(如奇亚籽、亚麻籽,可加入酸奶、粥,无需额外咀嚼)。
举例:一碗希腊酸奶+200毫升开菲尔+2茶匙奇亚籽+少量坚果/浆果,可提供20-30克蛋白质,体积小、易食用,适合老年人早餐。
十一、蛋白质补剂的争议:天然食物优先,警惕“健康光环”
乔纳森分享自己的经历(曾因健身长期服用蛋白粉,后因“加工食品风险”停用),问两人对“蛋白质补剂(如蛋白粉、蛋白棒)”的看法。
- 补剂的利弊 Stuart认为,补剂的优势是“便捷”(如运动员外出时无法准备天然食物)、“纯度高”(如分离蛋白粉不含脂肪和碳水);但劣势是“加工属性”(缺乏天然食物中的纤维、维生素)、“性价比低”(如蛋白棒常含高糖、高钠,本质是“加了蛋白质的零食”)。他强调,“食物优先”是核心——补剂仅为“备选方案”,而非必需。
- “高蛋白加工食品”的健康风险 Federica批判“蛋白饼干、蛋白士力架”等产品——这些食品虽含蛋白质,但仍属于“高风险加工食品”,含糖量、钠含量高,且研究显示(如《自然》杂志Tessier研究),超加工食品摄入会使“健康老化概率降低32%”。她指出,蛋白粉(如乳清分离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若用于“自制冰沙”,风险较低;但“蛋白零食”本质是“营销陷阱”,性价比低且有害健康。
十二、总结与建议
请两人给出“一句话核心建议”,整合关键观点。
- Stuart的核心建议:运动优先,享受食物 Stuart强调,“抗阻训练是驱动健康的核心”,蛋白质仅为“辅助因素”——与其纠结“蛋白质摄入量、时机、补充剂”,不如先养成“规律抗阻训练”的习惯;同时,应“享受天然食物”,而非沉迷于“成分计算”,与亲友共享进餐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 Federica的核心建议:替换为植物蛋白,远离加工肉 Federica建议,逐步将“加工肉、红肉”替换为“豆类、 油性鱼、坚果”等健康蛋白质来源——这些食物不仅提供蛋白质,还能降低慢性疾病风险,支持长寿。
- 关键观点整合
* 摄入量:RDA 0.8g/kg过低,健康成人1-1.2g/kg,健身者1.6g/kg封顶,老年人1.2-1.5g/kg; * 运动前提:无抗阻训练,过量蛋白质无用,甚至增加负担; * 来源选择:植物蛋白(合理搭配)与动物蛋白等效,植物蛋白附带更多健康成分,加工肉需避免; * 时机与补剂:无需运动后立即补充,天然食物优先,补剂仅在便捷时使用; * 个性化: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需重点关注蛋白质摄入,多数人日常饮食已足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