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n Zhu

<markdown>

播客开场与嘉宾介绍

格林采访朱博士 Colin Zhu (被称为“厨师医生”)。朱博士拥有家庭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双重专科认证,同时还是国际演讲者、《Thrive Medicine》一书的作者,即将推出新书《Empowered Kitchen》。两人讨论了“食为药”的理念、全食物饮食的重要性、自制饮食的技巧、正念饮食的意义,以及帮助身体恢复往日状态的关键建议。

朱博士的背景:医学与烹饪的跨界融合

家庭影响与医学教育基础

朱博士表示,自己的母亲是传统中医,成长过程中,他在注重预防和整体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熏陶,母亲教会他同理心、诚信和倾听患者需求的重要性。这种背景让他选择攻读整骨医学(简称DO),该领域与普通医学博士(MD)类似,但额外包含300小时的手法治疗课程,其核心宗旨“精神、身体、心灵相互关联”与他的理念高度契合。

从医学到烹饪的跨界探索

朱博士指出,当前医学教育中,营养学和生活方式相关课程并非核心必修内容,即使毕业,医生也常因缺乏相关知识,难以应对患者的慢性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体重问题)。因此,他在毕业后利用一年时间,进入以“健康支持、植物导向”为特色的烹饪学校学习,不仅为了解食物本身,还为探索食物的来源与营养本质;同时考取健康教练认证,将医学知识与烹饪技能结合,通过演讲、写作、主持播客等方式,帮助普通人理解“为何会频繁生病”。

食为药:理念与实践建议

“食为药”的核心逻辑

格林提到,“食为药”的理念本应与医疗紧密结合,但当前医疗模式并未充分体现这一点,他询问朱博士为何选择推动这一理念,以及相关实践案例或建议。

朱博士表示,作为家庭医生,其工作需覆盖从出生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患者,核心是“因人而异”——他提到曾与格林就读同一健康教练机构,该机构教授的“基础食物”和“生物个体差异性”理念对他影响深远:“基础食物”不仅指摄入的食物,还包括滋养心灵的事物;“生物个体差异性”则强调“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饮食方案”。

他主张“全食物饮食”,即选择“大自然原本的形态”的食物——若食物并非从藤蔓、树木或土地中自然生长,而是经过人工过多干预,则不符合全食物标准。他还提醒听众关注超市货架的“战略性布局”,建议参考祖辈的饮食方式,因为祖辈若看到如今的加工食品,可能完全无法识别。

全食物饮食的关键特征与现状

朱博士指出,真正的全食物具有易腐烂、无营养标签、成分简单、色彩丰富、种类多样的特点。但当前全球饮食结构存在严重单一化问题:人类75%的食物来自12种植物和5种动物,其中植物热量的一半仅来自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作物。

在美国,玉米和大豆是补贴最多的作物,但大量作物并非直接供人类食用,而是用于动物养殖以满足肉类需求。这种模式效率极低——肉类和乳制品仅提供18%的热量,却占用83%的农田,产生60%-70%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从生态和资源角度看,当前饮食方式存在显著不合理性。

新书《Empowered Kitchen》:多维度融合的饮食指南

新书的核心定位:权威与多元视角

格林询问《Empowered Kitchen》的核心主题和原则,朱博士表示,这本书并非单一作者的作品,而是由34位合作者共同完成,包括医生、厨师、营养师、教练、农民和环保人士。他希望通过多方权威视角,让食谱不仅具备观赏性,更能传递“饮食与健康的直接关联”——正如他认为美食频道虽受欢迎,却未充分向公众普及“饮食选择与就医需求的相关性”。

新书的三大核心原则

朱博士介绍,新书围绕三大核心原则展开:

  1. 饮食与个人健康的关联:帮助读者理解饮食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健康生态系统;
  2. 饮食与社区的关联:探讨饮食选择对社区健康公平性、社会经济差异、食物获取便利性、食物运输距离等方面的连锁影响;
  3. 饮食与地球的关联:分析现代农业对土壤健康、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其与温室气体、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强调各环节的相互依存性。

自制饮食:必要性与实操技巧

自制饮食的必要性:从生存技能角度出发

格林提到,全食物饮食的核心可简化为“单一成分食物”,而自制饮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但很多人因依赖便捷食物而难以坚持。他询问朱博士,针对希望开始自制饮食的人,有哪些实用建议。

朱博士强调,烹饪技能并非“奢侈品”(如高端烹饪课程),而是“生存技能”——祖辈曾将烹饪技能代代相传,但如今家庭经济学或烹饪课程已不再是常规核心课程,导致很多人缺乏这一必要能力。他认为,了解个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关键,因为食物涉及情感、经济、政治、财务等多个维度,是全球共通的连接纽带(尤其对亚裔等不擅长情感表达的群体,食物常成为“爱的语言”)。

他指出,“健康始于厨房”,自制饮食能让人们清楚了解食物成分,而依赖外卖、快餐等外部食物,本质是“将饮食控制权交给他人”,无法知晓食物中的潜在风险;同时,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只有两种结果:“促进健康”或“滋养疾病”,需谨慎对待。

忙碌人群的自制饮食技巧

针对忙碌的职场人士(或有孩子的家庭),朱博士提出以下建议:

  1. 提升效率:利用仓储式超市批量采购,减少采购频率;提前制定购物清单和食谱,避免冲动消费,且不空腹逛超市,减少非必要采购;
  2. 循序渐进学食谱:借助便捷的信息渠道(如人工智能工具),每周学习1道新食谱,一年即可掌握52道,逐步丰富饮食选择;
  3. 以产区为核心:90%-95%的食物从农产品区选取,通过“彩虹饮食”(选择多种颜色的蔬果)确保维生素、矿物质、植物营养素、酶和纤维的摄入——数据显示,95%-97%的美国人存在纤维摄入不足问题,而蛋白质摄入普遍超标;
  4. 善用厨房电器:若时间有限,借助慢炖锅、高压锅、搅拌机等设备,让食物在处理其他事务时自动烹饪;
  5. 家庭协作:与家人(如孩子)共同参与烹饪,既能提升社交连接,也能重建“家庭餐桌”的传统——如今“家庭晚餐”的缺失,是导致饮食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博士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学生时代因忙碌,常用慢炖锅制作“一锅式”餐食,将所有营养食材混合烹饪;如今每周仅需在周日集中制作2-3道食谱,即可满足一周需求,偶尔中途加餐,本质是“准备工作比烹饪过程更重要”,并推荐了丰富的备餐和食谱规划资源。

饮食调整:应对消化问题与正念饮食

应对蔬菜消化困难的方法

格林提到朱博士更倾向植物性饮食,询问若有人难以消化某些蔬菜,应选择高压烹饪还是轻度烹饪。

朱博士表示,需根据蔬菜种类和个人情况判断,建议通过“食物日记”追踪:将页面分为三列,分别记录“食材”“食谱”“负面症状/正面症状”——负面症状包括腹胀、胀气、胃部不适、打嗝、烧心等,正面症状包括精力提升、睡眠改善等,通过记录明确个体耐受情况。

他强调“生物个体差异性”,建议在咨询初级保健医生或注册营养师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植物王国中有30多万种可食用植物,而美国人平均仅食用约150种,仍有大量探索空间。同时,烹饪方式会改变食物的营养结构,无需因单次负面反应气馁(除非持续出现问题),可通过调整食材或烹饪方式继续尝试。

正念饮食的重要性

朱博士补充,饮食需注重“正念实践”:避免站立进食(会影响消化过程),充分咀嚼食物(而非“喝食物”)——消化从“看到、闻到食物”开始,咀嚼能激活消化酶和胃酸分泌,若直接饮用食物(如蔬果汁),会跳过这一关键环节,增加消化不适风险;餐前喝一杯水也有助于消化。

此外,需减少饮食时的干扰,如避免“边看手机边进食”——屏幕时间会影响消化功能,饮食本应是专注的体验,需排除外界干扰,同时充分咀嚼高纤维食物,既能减缓进食速度,也能增强饱腹感。

健康的五大支柱:饮食之外的关键维度

格林提到朱博士曾提出健康的五大支柱(食为药、功能性健身、人际关系、社区、心理韧性),邀请朱博士分享除饮食外其他支柱的核心内容。

功能性健身:为生活需求服务

朱博士表示,功能性健身并非指跑马拉松或成为健美运动员,而是“让身体保持适配生活需求的状态”——例如,能否轻松从货架取物、弯腰捡地上的物品、抱起孙辈而不受伤,核心是通过锻炼确保身体在生命周期内保持实用功能。

人际关系:长寿的关键预测因素

他引用哈佛大学一项持续75年以上的成人发展研究指出,“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预测长寿和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五大支柱中,他将人际关系列为首位。

社区:健康的“共同协作”属性

朱博士强调,人类是社会性生物,无法脱离社区生存。“健康”(wellness/wellbeing)一词中包含“we”(我们),体现“共同参与”的属性;而“疾病”(illness)一词中包含“i”(我),暗示“孤立”状态。健康和幸福感的实现,本质依赖“共同行动”,而非个体孤立努力。

心理韧性:应对变化的核心能力

朱博士认为,新冠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它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技能。他以“冲浪”类比生活:人生会遇到不同的“浪”(普通事件、创伤事件),有时是小浪,有时是巨浪甚至海啸,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应对方式”——只要“被浪打翻后起身的次数多于被打翻的次数”,就是韧性的体现。

提升韧性与个人成长:挑战与长期视角

提升韧性的实践建议

格林询问提升韧性的具体方法。

朱博士推荐《The Four Agreements》一书(作者为Don Miguel Ruiz医生),书中提到的核心原则(如“不把事情个人化”“不做假设”“全力以赴”)对他影响深远。他个人的实践是“不做预设和期待”,将生活视为动态变化的“海洋”,接受其不确定性。

拥抱不适:成长的必经之路

朱博士表示,“成长不会发生在舒适区,只会发生在不适区”,建议人们主动挑战自我,逐步突破边界——例如,他曾因工作需要(作为“流动医生”前往不同州支援医疗需求),通过Meetup等平台主动融入新社区,在不适中拓展社交和个人能力。他还提到,外部世界是内心的“镜子”,无论是恋爱、单身还是与伴侣相处,人际关系中的反馈都能帮助个人反思和成长;同时,企业常通过“让消费者保持舒适”获取利润,但这种舒适会阻碍个人成长,需主动训练“在不适中保持从容”的能力。

个人观念的转变:接受帮助与制定使命

格林询问朱博士过去10年中“观念变化之一”。

朱博士表示,自己意识到“不必独自完成所有事”——接受帮助、寻求支持、与他人协作是正常且必要的;同时,他建议个人制定“使命宣言”,如同企业有使命和愿景,个人也需明确“追求的目标”,并主动融入社区,借助集体力量实现目标。

身体恢复的关键建议:从“开始”到“长期坚持”

恢复身体状态的核心建议

格林询问,若有人希望恢复10-15年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朱博士会给出什么关键建议。

朱博士表示,“从当下的阶段开始,无论选择哪个健康支柱切入”:

  • 若从饮食切入,可先从超市农产品区开始,尝试1道新食谱;
  • 若从健身切入,找一位有责任的伙伴,一起走进健身房;
  • 若从人际关系切入,翻开旧校友录或通讯录,与久未联系的人重新开启对话;
  • 若从睡眠切入,优先调整睡眠习惯(睡眠对健康有多重益处)。

他强调,不要因初期困难放弃,习惯养成需21-66天,建议以30天为目标,持续坚持即可将行为转化为生活方式。

进度优于完美:长期主义的重要性

朱博士补充,“关注进度而非完美”,只要每天比前一天进步1%,长期积累就能产生显著效果。他以“财富积累”类比健康:无论是健康、人际关系还是财务,都需要“长期视角”,而非追求捷径或“生物黑客”式的快速解决方案。当前社会过度强调“便捷”和“速成”,但健康的“投资回报率”需要时间沉淀——若想同时优化寿命和健康寿命(健康状态下的寿命),必须重视长期坚持。

格林对此表示认同,提到体重增加往往是数十年积累的结果,减重也需相应的时间,不应期待快速解决;即使当前流行的GLP-1类药物能带来短期效果,长期健康仍需依赖持续的生活方式调整。

朱博士补充,“经济学101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选择都有代价”——例如,廉价快餐看似省钱,长期却可能导致医院就诊、急诊甚至ICU治疗,这些都是隐性成本,需理性权衡选择的长期影响。

Thrive with Whole Foods and Mindful Eating | Dr. Colin Zhu - Personal Health &amp; Wellness Coach, Weight Loss Professional

</markdown>

D:2025.08.15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