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Alan Aragon

<markdown>

引言:艾伦·阿拉贡的循证营养学

本期嘉宾艾伦·阿拉贡(Alan Aragon)是健身与营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他的声誉源于其对循证信息的严格依赖,作为合著者发表了多篇关于营养和健身的高被引研究和综述。阿拉贡的专业知识涵盖了男性、女性以及任何追求健康、减脂、增肌或力量提升的人群。

在本期节目中,阿拉贡澄清了关于种子油、乏食训练对燃脂效果、低热量和人工甜味剂、糖、酒精、胶原蛋白等话题的迷思与事实。他还详细阐述了如何确定个人实际的蛋白质需求,探讨了关于餐次时间安排、训练前后蛋白质与碳水摄入的科学依据,以及女性激素周期对其训练和营养需求的影响。阿拉贡旨在为听众提供清晰、可行的知识,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效的健身与营养策略。

蛋白质摄入的迷思与科学

每餐30克蛋白质的上限是真的吗?

主持人首先向阿拉贡提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人体每餐只能吸收30克蛋白质。阿拉贡解释说,这个问题本身就触及了核心的复杂性,需要区分是快速消化的分离蛋白,还是慢速消化的蛋白质,或是在包含碳水、脂肪和纤维的混合膳食中摄入的蛋白质。这些不同情境会改变蛋白质在体内的生理行为。

“每餐最多吸收20-25克蛋白质”这一说法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两个独立概念:全身层面的“消化与利用”和肌肉层面的“合成代谢反应”(即肌肉蛋白质合成,MPS)。蛋白质在体内有多种代谢途径,服务于不同系统和稳态需求。而20-25克的上限,特指的是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平台期。

挑战传统观念:大剂量蛋白质与肌肉合成

阿拉贡指出,这一观念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16年。当时,麦克诺顿(McNaughton)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20克与40克蛋白质在训练后的效果。与以往研究采用的小容量训练(8-12组腿部练习)不同,这项研究让受试者进行了约24组的全身训练,更贴近真实世界的训练模式。结果发现,摄入40克蛋白质的组别,其肌肉蛋白质合成反应显著高于20克组。这一发现开启了一系列后续研究,逐渐推翻了MPS在20-25克时即达到平台期的旧有观点。

最近,乔丹·特罗姆伦(Jordan Trommelen)等人的研究甚至将比较剂量提升至25克与100克。他们使用了消化较慢的牛奶蛋白(80%酪蛋白,20%乳清蛋白),发现100克剂量的蛋白质在运动后能引发更强的肌肉蛋白质合成反应。然而,阿拉贡对此研究持保留意见,他认为研究者本应设置一个中间剂量,如40或50克,以探究平台期是否会出现在这个区间,因为许多其他研究表明平台期位于30至50克之间。

训练后蛋白质摄入的实用建议

当被问及一个普适性的训练后蛋白质摄入建议时,阿拉贡与其同事布拉德·舍恩菲尔德(Brad Schoenfeld)通过梳理文献得出一个结论:为了最大化肌肉蛋白质合成,每餐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每公斤体重0.4至0.6克之间。

主持人问这个建议是仅适用于训练后的一餐,还是也适用于非训练日的餐次?

阿拉贡坦言,答案“非常奇怪且复杂”。

“合成代谢窗口”的重新审视

乏食训练与合成代谢窗口的起源

阿拉贡解释了“合成代谢窗口”概念的起源。约翰·艾维(John Ivy)和罗伯特·波特曼(Robert Portman)在他们的著作《营养时机》(Nutrient Timing)中提出了这个理论,认为训练后30-60分钟是补充快速消化蛋白质和高升糖指数碳水的黄金时期,能最大化恢复与肌肉增长。然而,这一理论基于的受试者都是在隔夜乏食后进行训练的。

混合膳食对合成代谢窗口的影响

在现实中,以增肌为首要目标的人很少会进行乏食训练。他们通常会在训练前几小时摄入一顿混合膳食。一顿中等大小的混合餐,其合成代谢及抗分解代谢效应可以持续3到6小时。这意味着,在训练期间,血液中仍然有营养物质在循环。甚至在训练结束后,身体可能仍在吸收训练前那一餐的营养。

因此,阿拉贡和同事们认为,严格的“训练后”窗口期在非乏食训练者身上并不具备现实意义。他们在2013年发表了一篇叙述性综述,批评了这一概念。随后,他们进行了一项元分析(meta-analysis 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研究)。他们收集了所有比较“训练前后一小时内摄入蛋白质”与“训练前后至少两小时内不摄入营养”的研究。

元分析的结论:总蛋白质量重于时机

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回归分析,他们发现,只要每日总蛋白质摄入量达到或超过每公斤体重1.6至1.7克,那么蛋白质摄入相对于训练的具体时间点,对肌肉增长并无显著影响。

这个结论意味着,人们无需过分纠结于训练后的“合成代谢窗口”,特别是当他们训练前已经进食时。乏食并不等同于饥饿,身体内储存的糖原和循环中的营养物质构成了一个储备库。阿拉贡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总结:“如果在训练快结束时还在打嗝回味练前的那一餐,那就不需要急着用补剂了。”

肌肉合成的真实时间跨度

一次抗阻训练能引发持续的肌肉蛋白质合成反应,这个反应在训练后24小时达到峰值,并需要48至72小时才完全回落至基线水平。因此,真正的“合成代谢窗口”不是几小时,而是几天。

最重要的因素是每日总蛋白质摄入量,这构成了营养策略的基石。阿拉贡再次强调层级关系:“每日总蛋白质摄入量是蛋糕主体,而蛋白质相对于训练的具体时机,只是蛋糕上薄薄的一层糖霜。”

即使蛋白质摄入分布不均,例如一天只吃两顿大餐,其中一顿摄入了远超30克的大量蛋白质(如75-100克),身体依然能够利用这些蛋白质进行肌肉合成。

蛋白质摄入的灵活性与实操

大剂量蛋白质餐次的可行性

对于普通健身人群(非竞技运动员),偶尔摄入一顿高蛋白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在白天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导致晚餐成为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这也是他们最容易摄入足量优质蛋白质的机会。这种将蛋白质集中在一天中某个时间点的做法,在总热量合适的前提下,对身体成分和健康并无根本性的坏处。

训练前后蛋白质摄入的最新研究

阿拉贡引用了更多研究来支持“时机灵活性”的观点。2014年,他和同事进行了一项为期10周的研究,比较了训练前即刻摄入25克乳清蛋白与训练后即刻摄入25克乳清蛋白的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在肌肉尺寸和力量增长上没有显著差异。他们的逻辑是,如果存在所谓的黄金时机,那么关注点应该是营养物质在血液中的“可用性”,而非“摄入时间”。训练前摄入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水平会在大约一小时后达到峰值,正好覆盖了训练过程。

近期,他的同事亚辛·洛卡赫(Yassine Lakah)将这个模型进一步扩展。他比较了两组受试者:一组在训练前后即刻各摄入25克蛋白质,像三明治一样把训练夹在中间;另一组则在训练前后各留出3小时的营养空白期。在保证每日总蛋白质摄入量接近每磅1克(每公斤2克)的优化水平下,经过10-12周的训练,两组在肌肉尺寸和力量增长上依然没有显著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只要每日总蛋白质量达标,人们在何时摄入蛋白质方面拥有巨大的灵活性。

乏食训练与脂肪燃烧

乏食训练真的能燃烧更多脂肪吗?

主持人接着探讨了乏食训练是否能燃烧更多体脂。阿拉贡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两组人摄入完全相同的饮食,唯一的区别是一组在乏食状态下训练,另一组则在进食后训练。

结论是:乏食训练组在“训练期间”确实会燃烧更多的脂肪,包括身体脂肪和肌内脂肪,其净脂肪氧化率更高。而进食组在训练期间主要燃烧的是他们刚刚吃下的早餐。

然而,这只是一个时间快照。由于两组人一整天的总摄入量相同,进食组在当天晚些时候会少吃一餐,因此他们在一天中后半段的脂肪氧化率会更高。最终,全天24小时的总脂肪燃烧量,两组之间并无差异。

乏食有氧与减脂效果的实证研究

这个“乏食训练更燃脂”的说法在80、90年代非常流行。为了验证它,阿拉贡和舍恩菲尔德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招募了大学年龄的女性受试者,一组进行乏食有氧,另一组进行进食后有氧。有氧运动采用的是低到中等强度的“燃脂区”模式,持续近一小时。

实验为期四周,所有受试者的饮食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处于低热量状态且蛋白质充足。有趣的是,这项研究中没有安排抗阻训练。

结果显示,四周后,两组受试者都成功减掉了显著的体脂,并且都保持了原有的瘦体重。最关键的是,无论是有氧之前吃还是之后吃,两组之间的减脂效果没有差异。

实践启示:个人偏好是关键

这项研究的实践启示是:

  1. 乏食有氧并不会像传说中那样导致肌肉流失。
  2. 减脂的关键在于全天总热量的赤字,而非训练时的状态。
  3. 应该根据个人偏好来选择是否进行乏食训练。如果感觉乏食训练更舒服,就那样去做;如果无法忍受,那就先吃。这两种选择都不会妨碍减脂成果。

阿拉贡补充说,后续的一项元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只要总营养摄入量相同,乏食训练与进食后训练在改善身体成分和减脂方面没有显著优势。这再次强调了灵活性的重要性。

蛋白质的关键作用与品质分级

为什么蛋白质如此重要?

阿拉贡总结了蛋白质在改善身体成分方面的三大关键作用:

  1. 支持瘦体重:蛋白质是构建和维持瘦体组织,尤其是骨骼肌的直接原料。骨骼肌是我们可以主动控制的代谢引擎,对身体的燃料使用至关重要。
  2. 增强饱腹感:蛋白质是饱腹感最强的宏量营养素,比碳水和脂肪更能有效控制饥饿感。
  3. 高食物热效应:身体消化、吸收和代谢蛋白质需要消耗更多能量,这被称为食物热效应(TEF)。蛋白质的TEF是三大宏量营养素中最高的。

蛋白质的品质:动物蛋白 vs. 植物蛋白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阿拉贡指出,从重量的角度看,动物蛋白作为一个整体,品质更高。含有更高比例的必需氨基酸,尤其是驱动肌肉合成的关键氨基酸——亮氨酸。大多数比较研究都显示,动物蛋白能引发更强的肌肉蛋白质合成反应。

然而,短期的MPS反应是否能完全转化为长期的肌肉增长,还需要看长达数周或数月的纵向研究。

素食者与杂食者的肌肉增长对比

近年来出现了几项关键研究,直接比较了纯素食者(vegan)和杂食者(omnivore)在抗阻训练下的效果。

一项由希班(Hevia-Larraín)等人进行的研究中,两组受试者都进行了为期12周的抗阻训练,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被优化至每公斤体重1.6克。素食组通过补充大豆蛋白来达到这一标准。尽管素食组的饮食中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杂食组,但在12周结束时,两组在肌肉尺寸和力量增长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抗阻训练的刺激本身非常强大,以至于蛋白质来源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次要因素。

另一项由蒙泰内(Monteyne)等人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这次,素食组补充的是一种基于真菌的蛋白——真菌蛋白(mycoprotein),与杂食者相比,在保证总蛋白质摄入量达标的情况下,两组的肌肉和力量增长依然没有差异。

结论与警示

这些研究表明,只要每日总蛋白质摄入量充足(如1.6克/公斤),即使是完全不含动物制品的饮食,也能在增肌和增力方面取得与杂食者相当的效果,至少在研究的特定条件下(如针对未经训练的受试者,持续12周)是如此。

阿拉贡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对于未经训练的“新手”来说,训练本身带来的“新手福利”可能会掩盖不同蛋白质来源之间的潜在差异。对于追求极致表现的高水平运动员,是否完全依赖植物蛋白仍是一个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的问题。最终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目标、风险偏好和价值观。

身体重组:增肌与减脂能否同步?

在热量盈余下减脂的可能性

主持人提出了一个经典问题:是否可以同时增肌和减脂?阿拉贡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甚至不一定需要热量赤字。

他的同事克里斯·巴拉卡特(Chris Barakat)收集了10项观察到“身体重组”(recomposition)现象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7项显示受试者增加的瘦体重多于减少的脂肪量,这意味着他们的总体重增加了。这强烈暗示,减脂现象是在热量盈余的状态下发生的。

实现身体重组的策略

对于希望实现身体重组的普通健身者(每周抗阻训练3次,有氧3次),阿拉贡给出了以下建议:

  1. 适度的热量盈余:将每日热量摄入设定在维持水平之上约10%,大约是额外增加200-300卡。
  2. 极高的蛋白质摄入:这些身体重组研究的共同点是极高的蛋白质摄入量,范围在每磅体重1到1.5克之间。

阿拉贡强调,这额外的热量盈余最好是来自优质蛋白质。

高蛋白饮食的神奇效应

他的另一位同事乔伊·安东尼奥(Joey Antonio)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让受试者在日常饮食之外额外摄入400-800卡的蛋白质。结果是,受试者要么实现了身体重组,要么身体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但没有人增加体脂。

高蛋白饮食似乎能自发地引发一些“神奇”的效应:

  • 可能会降低对其他宏量营养素(碳水和脂肪)的摄入欲望。
  • 可能增加运动或非运动能量消耗。
  • 具有很高的食物热效应,有受试者甚至报告在摄入极高蛋白(每磅2克)后出现夜间出汗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都是在自由生活条件下进行的,受试者有进行抗阻训练。而在严格控制的代谢病房研究中,如果不进行运动,仅仅增加蛋白质和总热量摄入,受试者会同时增加脂肪和瘦体重。这再次凸显了抗阻训练在引导营养物质流向方面的关键作用。

核心信息是:如果打算增加热量,那就增加优质蛋白质。

碳水、炎症与饮食模式

碳水与减脂

阿拉贡指出,关于碳水与减脂的大量研究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原则:只要总热量和总蛋白质摄入量在不同饮食组之间保持一致,那么无论碳水和脂肪的比例如何调整,最终的减脂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蛋白质是伟大的“均衡器”。

然而,当蛋白质不被控制时,情况就不同了。如果让一个遵循标准西式饮食的人改用酮食,由于酮食天然蛋白质含量更高,其减脂效果通常会优于高碳水、低脂肪的对照饮食。此外,像酮食或荤食这样限制性强的饮食,通过减少食物选择的多样性,也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总热量摄入降低。研究表明,在“随意吃”的情况下,采用酮食的人每天会自发地少摄入400到900卡的热量。

饮食模式、炎症与减脂

主持人分享了一个观察:许多朋友通过一种特定的饮食模式成功减重,即只吃肉、鱼、蛋、帕玛森奶酪、水果、蔬菜、橄榄油和黄油,完全杜绝米、面、燕麦等淀粉类食物。他们不仅减掉了大量体重,而且许多健康问题也随之改善。

阿拉贡认为,这种饮食模式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缺乏超适口性”(hyper-palatability)。超适口性食物通常是精制碳水和脂肪的组合,再加入盐或糖,非常美味且容易被动过量食用。所提到的这些饮食模式恰好避开了这些经过高度加工的“食物陷阱”。

他推测,任何能导致显著减脂的饮食模式,都能通过减少脂肪组织来降低体内的慢性低度炎症。脂肪组织本身会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因此,减脂是降低炎症的关键。

此外,某些营养素,如Omega-3脂肪酸,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阿拉贡本人也补充Omega-3补剂(鱼油),认为对于不常吃富含脂肪的鱼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糖、甜味剂与咖啡因

关于糖的争议

对于添加糖,阿拉贡的观点是应谨慎摄入。通用的建议是将其限制在总热量的10%以内。对于一个每天摄入2000卡的人来说,这相当于每天最多40-50克。阿拉贡本人通过饮用蛋白质奶昔来满足对甜食的渴望,这些奶昔通常使用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的真相

关于人工甜味剂对肠道菌群的负面影响,阿拉贡指出,目前显示出较多潜在负面效应的是糖精(saccharine)。在人体研究中,糖精被发现可能损害葡萄糖耐量。然而,糖精在商业上已基本被淘汰。

对于其他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叶菊等,尽管每一种都有一些潜在的“黑料”,但需要摄入极大的剂量才可能引发负面健康后果。阿拉贡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喝一两罐无糖饮料,可能比呼吸大城市空气的风险要小。

多项对照干预试验表明,含低热量甜味剂的饮料对减重有积极作用。虽然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其与不良健康状况相关,但这很可能是“反向因果关系”——即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倾向于选择无糖饮料,而非无糖饮料导致了健康问题。

咖啡因与燃脂

阿拉贡确认,摄入咖啡因确实能轻微提高脂肪燃烧。虽然这种效应可能不足以成为一个主要的减脂工具,但文献总体上支持咖啡和茶等含咖啡因饮料对减脂有温和的正面影响。

更广泛地看,一项关于咖啡与健康的综合性伞状综述显示,咖啡对心血管健康、死亡率等多种临床结果都有中性或积极的影响。不过,这种益处的阈值大约在每天3-4杯,超过这个量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酒精、种子油与健康

关于酒精的争议:以红酒为例

主持人提到,关于酒精对健康影响的争议不断。阿拉贡特别指出,不能将所有酒精饮料一概而论。具体到红酒,无论是流行病学研究、干预研究还是体外机制研究,都很难找到其致癌的证据,反而有一些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癌效果。他认为在讨论酒精时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饮品。

主持人补充说,酒精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可能与对睡眠的破坏有关。酒精会扰乱睡眠结构,长期来看可能导致系统性炎症。

阿拉贡分享了他自己戒酒近七年的经历。戒酒不仅改善了他的身体成分、训练恢复和精神健康,更重要的是,让他学会了如何直面和处理压力,而不是用酒精作为“创可贴”。他认为,这对于个人品格塑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种子油恐慌:真相与误解

阿拉贡认为,人们对种子油的恐惧被过度放大了。当比较种子油和黄油、牛油等陆生动物脂肪的证据时,后者与不良健康结果的关联性反而更强。科学界的主流共识并不支持“种子油有害论”。

他建议用几个问题来审视这种恐惧:谈论的是哪种种子油?剂量是多少?担心的是哪种健康后果?哪项研究最能支持担忧?

以最常被攻击的菜籽油(canola oil)为例,阿拉贡指出,在文献中很难找到负面证据,反而充满了积极效果。一项元分析甚至发现,在改善血脂(特别是降低LDL胆固醇)方面,菜籽油的效果优于橄榄油。这部分归因于菜籽油含有相对较高比例的Omega-3脂肪酸。

阿拉贡认为,种子油之所以名声不佳,是因为常常与不健康的食物“为伍”,例如出现在油炸食品和超加工食品中。这是一种关联谬误。相比之下,使用优质橄榄油的人,通常也更关注沙拉的品质和面包的选择。

他强调,人们应该关注整体饮食质量,而不是纠结于烹饪用油这种细枝末节。无论是芝麻油、亚麻种子油,甚至是备受争议的大豆油和玉米油,现有的科学文献都未能描绘出一幅“险恶”的图景。

乳制品、饱和脂肪与女性营养

乳制品的细分与黄油的特殊性

阿拉贡用乳制品来类比种子油问题,指出人们不应将其视为一个单一整体。硬质奶酪和酸奶的健康证据大多是积极的,而黄油(butter)是乳制品中较容易找到负面健康关联的一种。一项研究比较了奶油(cream)和黄油对血脂的影响,发现奶油呈中性,而黄油则倾向于升高LDL。这可能与黄油在搅打过程中流失了“乳脂球膜”(MFGM)这一有益成分有关。

饱和脂肪的必要性

尽管如此,阿拉贡并不主张完全避免饱和脂肪。他本人也会确保饮食中有适量的饱和脂肪,以维持睾酮水平。他认为,像地中海式生酮饮食这样用橄榄油、牛油果、坚果等优质脂肪代替动物脂肪的模式,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食策略。

女性特有的营养考量

当被问及是否有针对女性的特定营养建议时,阿拉贡表示,除了根据体重和瘦体重调整总量外,男女在营养需求上几乎没有本质区别。

唯一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女性的月经周期。在经期的某个阶段(通常是一周),女性的食欲会飙升,同时可能感到疲劳和情绪波动。阿拉贡建议,对于正在减脂的女性,可以采用“饮食中断”(diet breaks)的策略。在这段时间,可以将热量摄入提高到维持水平,顺应身体的自然渴望,而不是与之对抗。这样不仅能让减脂过程更可持续,也避免了与“大自然母亲”作斗争。

关于更年期,阿拉贡指出,虽然在这一过渡期确实会发生体脂增加和瘦体重减少的现象,但其变化的幅度(平均增加3.5磅脂肪,减少0.5磅瘦体重)被一些人过度夸大了。他承认,更年期的症状(如潮热、睡眠不佳)会给坚持健身和饮食计划带来挑战,因此建议从业者在设定目标时,对处于更年期的客户抱有更现实的期望。

补剂的实用主义选择

胶原蛋白的价值

对于胶原蛋白,阿拉贡持积极态度。他指出,胶原蛋白是人体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构成骨骼、关节、皮肤等重要组织。虽然其氨基酸谱不适合增肌,但为身体提供构建这些组织的“原材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他反驳了“身体会将所有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重新分配”的简化观点,提到有研究表明,胶原蛋白的某些片段(二肽和三肽)可以完整地进入血液循环并作用于目标组织。考虑到现代饮食很少能摄入软骨、筋腱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部位,他认为补充胶原蛋白(每天约15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几乎为零。

阿拉贡的个人补剂清单

阿拉贡坦诚,他的补剂选择带有一定的“兄弟科学”(bro-scientific)色彩,因为很多长期健康效果难以通过研究来证实。在保证基础饮食质量的前提下,他的个人选择包括:

  1. 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他认为这是一个“无需动脑”的选择,因为很少有人能通过饮食完美地获取所有微量营养素。他甚至会服用两种不同的复合维生素。
  2. 维生素D3:他每天摄入4000国际单位(IU)。
  3. 鱼油:每天3克,以确保获得约1克的EPA和DHA组合。
  4. :他选择柠檬酸镁,避免生物利用度低的氧化镁。
  5. 肌酸:每天约5克。
  6. 维生素C:每天1克,旨在支持免疫系统并可能与胶原蛋白产生协同作用。

训练理念:将抗阻训练“有氧化”

在训练方面,阿拉贡倾向于将抗阻训练与心肺训练结合。他喜欢采用短间歇、超级组(superset)和簇组(cluster set)等方式,以此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也能刺激心肺系统。

他详细介绍了一种“簇组”练法:例如,在做腿屈伸时,先选择一个能做12次的重量力竭,然后休息5次深呼吸,再用同样重量做到上次次数的一半(6次),接着休息10次深呼吸,再尝试做更多次数。他承认这可能不是最高效的增肌方式,但对他来说更有趣、更具可持续性。

最终,阿拉蒙强调,无论是在营养还是训练上,找到自己喜欢并能长期坚持的方式,其重要性不亚于遵循所谓的“最佳”方案。

</markdown>

Edit:2025.08.25<markdown>

蛋白质摄入:迷思与科学依据

每餐蛋白质吸收上限的争议

Huberman提出常见问题:每餐是否只能吸收30克蛋白质?若在1小时内吃两餐各30克,算作两餐吗?在某些情况下能否吸收更多?Aragon澄清,这一观念混淆了全身蛋白质消化(用于器官修复、酶合成等)与肌肉蛋白合成(MPS,肌肉生长)。传统研究认为每餐20-25克蛋白质足以最大化MPS,但2016年McNaughton等人比较20克与40克蛋白质在高强度训练(24组全身训练)后的效果,发现40克引发更强MPS,挑战了20-25克上限的观点。

Aragon提到Trommelen等人的研究,比较25克与100克奶蛋白(80%酪蛋白,20%乳清)在训练后的MPS效果,100克显著优于25克,但未测试中间剂量(如50克),留下MPS精确上限的疑问。他与Brad Schoenfeld的文献综述建议,每餐蛋白质摄入0.4-0.6克/公斤体重(约0.2-0.25克/磅)可最大化MPS。例如,一个200磅的人每餐需约50克蛋白质。

蛋白质摄入时机的灵活性

Huberman询问训练后蛋白质摄入量和时机,尤其是阻力训练后。Aragon表示,MPS在训练后24小时达峰值,48-72小时恢复基线,合成代谢窗口远超传统认为的30-60分钟。他引用2003-2004年John Ivy和Robert Portman的《营养时机》,该书强调训练后需快速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如乳清蛋白+高升糖指数碳水)。但这些研究基于乏食训练,现实中多数人训练前会进食。

Aragon和Schoenfeld的2013年综述及元分析发现,只要每日总蛋白摄入达1.6-1.7克/公斤(约0.7克/磅),训练前后1小时内摄入蛋白质与延迟2小时无显著差异。2014年,他们的研究比较训练前和训练后立即摄入25克乳清蛋白,持续10周,未发现差异。2023-2024年,Yasin Lockach的研究进一步验证,训练前后3小时不摄入营养与立即摄入25克蛋白质相比,在每日蛋白质优化(约2克/公斤)的情况下,肌肉增长和力量提升无差异。

高蛋白餐的实用性

Huberman提到,许多人因生活节奏难以均匀分配蛋白质,倾向晚餐摄入大量蛋白质(如75-100克)。Aragon认为,只要每日总蛋白量足够,单餐高蛋白摄入对MPS无害,适合忙碌人群。他举例,若某人早上训练后吃少量蛋白(如乳清蛋白+杏仁),下午3点吃鸡胸肉沙拉,晚上吃两块牛排(约75-100克蛋白质),这种分配不会影响MPS。他强调,蛋白质摄入的“蛋糕”是每日总量,时机是“薄薄的糖霜”。

乏食训练:脂肪燃烧的真相

乏食训练是否燃烧更多脂肪

Huberman询问乏食训练(训练前4-12小时未进食,如隔夜8-12小时或日间4小时)是否燃烧更多体脂。Aragon解释,若两组人每日饮食相同(热量、宏量营养素等),乏食组在训练期间因缺乏饮食脂肪,会燃烧更多体脂和肌内脂肪。然而,进食组(训练前吃早餐)在训练中燃烧饮食脂肪,训练后因少吃一餐而燃烧更多体脂,最终24小时净脂肪氧化量相等。

Aragon引用他与Brad Schoenfeld的四周期研究,比较大学年龄女性的乏食与进食有氧训练(低至中强度,约1小时,类似“脂肪燃烧区”)。两组控制热量赤字和优化蛋白质,均保持瘦体重,体脂显著减少,无组间差异。这表明,乏食有氧不优于进食有氧,脂肪损失取决于每日总热量赤字。他提到Hagstrom和Hackit的元分析,同样支持乏食与进食训练在等热量条件下对体脂无显著差异。

实用建议与灵活性

Aragon建议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乏食或进食训练。若喜欢乏食状态(如感觉更轻盈),可选择乏食;若不喜欢,可训练前1-2小时进食,效果相同。他驳斥乏食有氧导致肌肉流失的迷思,研究显示只要蛋白质充足,乏食训练不会损失瘦体重。Aragon强调,训练一致性和热量控制比乏食与否更重要。

蛋白质质量:动物与植物来源的比较

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差异

Huberman提出,动物蛋白(如肉、蛋)每克热量提供更高必需氨基酸(如亮氨酸),是否优于植物蛋白。Aragon确认,动物蛋白因更高的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比例,通常在MPS中表现更优。多项研究显示,动物蛋白(如乳清)比植物蛋白(如大豆)更能刺激MPS。但2015年一项研究发现豌豆蛋白在增肌厚度上优于乳清,Aragon对此持谨慎态度,因结果未被复制。

素食与杂食研究的突破

Aragon提到Lorraine等人的12周研究,比较全素食与杂食饮食的增肌效果。两组蛋白质摄入优化至1.6克/公斤,素食组通过大豆蛋白补充,杂食组使用混合蛋白来源,结果肌肉体积和力量增长无显著差异。Montene等人后续研究使用真菌蛋白(mycoprotein,商用名Quorn)补充素食组,同样发现与杂食组无差异。这表明,只要每日蛋白量达标(\~1.6克/公斤),素食饮食可媲美杂食饮食的增肌效果,尽管素食的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含量较低。

蛋白质的重要性

Aragon强调蛋白质在体型优化中的三大作用:支持瘦体重(骨骼肌为代谢引擎)、高饱腹感(比碳水和脂肪更能抑制饥饿)、高热效应(消化蛋白质消耗更多热量)。这些特性使蛋白质成为减脂和维持肌肉的关键。

体型重塑:增肌与减脂的可能

Huberman询问是否可同时增肌和减脂。Aragon确认可行,尤其在初学者或有训练基础的人群中,通过优化热量赤字、蛋白质摄入和阻力训练实现。他未详述具体策略,但强调蛋白质(1.6-2.2克/公斤)和训练的重要性。

酒精:对体型和健康的影响

Huberman分享戒酒经历,称酒精影响睡眠、训练恢复和体型(每日减少约1000卡热量)。他提到戒酒7年后,训练、恢复、体型和心理健康均改善,学会应对压力而非依赖酒精。Aragon未直接讨论酒精,但Huberman的故事暗示酒精可能通过干扰睡眠和增加热量,阻碍体型优化。

种子油:争议与证据

种子油的健康影响

Huberman询问种子油(如菜籽油、大豆油)与橄榄油的比较,以及是否应担忧加工方式(如高温高压、己烷提取)。Aragon认为种子油被过度妖魔化,科学共识不支持其危害性。与动物脂肪(如黄油、牛脂、猪油)相比,种子油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表现更好。一项元分析显示,菜籽油因高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在改善血脂(降低LDL胆固醇)方面优于橄榄油。他提到,己烷残留在橄榄油中可能高于某些种子油,但均低于安全阈值。

饮食背景的影响

Huberman提出,种子油的负面效应可能与其“伴侣”(如高淀粉、高糖饮食)有关。Aragon同意,种子油常出现在高热量、促炎饮食中,而橄榄油与高质量饮食(如地中海饮食)相关,导致误解。他建议关注整体饮食质量,若预算有限,种子油(如菜籽油)是可接受选择。个人偏好上,他喜欢橄榄油和芝麻油,但认可菜籽油的科学证据。

女性特异性营养建议

月经周期与饮食调整

Aragon指出,女性月经周期(约一周)可能导致食欲增加、疲倦和情绪波动。他建议减脂期间采用周期性饮食,将月经期作为“饮食休息”周,允许维持热量而非赤字,顺应身体需求,提高依从性。

更年期的考量

Aragon引用Swan研究,显示更年期过渡(40-50岁中期)平均增加1.6公斤体脂,减少0.2公斤瘦体重,幅度较小,尤其在注重高蛋白和阻力训练的健身人群中。更年期症状(如潮热、疲倦、关节痛、睡眠问题)可能使饮食和训练计划难坚持,他建议将减脂目标(如每周减0.5公斤)降低至50%(如0.25公斤)。

胶原蛋白:皮肤与结缔组织的益处

Huberman询问胶原蛋白(来自鱼或牛)对皮肤健康的益处。Aragon支持胶原蛋白补剂,称其为体内最丰富蛋白(占20-40%),对骨骼、关节、韧带和皮肤(干重80%为胶原蛋白)至关重要。胶原蛋白的二肽和三肽可进入关节细胞,增加活性(通过同位素示踪验证)。多项综述显示,每日15-30克胶原蛋白改善皮肤弹性,尽管对MPS贡献有限(因亮氨酸低)。Aragon每日服用15克胶原蛋白,认为其为结缔组织提供原材料,尤其对不食用动物软骨者有益。

补剂选择:实用与科学结合

Aragon分享补剂选择:

  • 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弥补微量营养素不足,服用两种(一种含铁,晚餐时)。
  • 维生素D3:每日4000 IU,支持健康。
  • 鱼油:每日3克(约1克EPA/DHA),支持心血管健康。
  • :柠檬酸镁,支持代谢和肌肉功能。
  • 肌酸:每日5克,增强力量和恢复。
  • 维生素C:每日1克,增强免疫力,可能与胶原蛋白协同。
  • 胶原蛋白:每日15克,支持结缔组织。

他称这些为“兄弟科学”,但有研究支持(如胶原蛋白、D3)。补剂是饮食和训练的补充。

训练方式:高效与个性化

Aragon每周4-5次阻力训练,通过短休息提升心肺功能。他喜欢“集群组”(如腿部伸展12次力竭,休息5次慢呼吸,做6次,休息10次慢呼吸,再做6-7次,每部位2组)和超级组(如胸背交替)。Huberman偏好重负荷、长休息(3-5分钟,2-5次/组)。Aragon承认其方法非最佳增肌策略,但因喜好坚持,强调依从性。

总结与致谢

Huberman赞扬Aragon对科学的严谨和实用性,称其澄清了蛋白质、训练时机、种子油、胶原蛋白等话题的迷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_1zlead9ZU

</markdown>

Edit:2025.08.25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