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 Michael Easter
<markdown>
通过挑战自我来改善生活:多巴胺、舒适与进化
Michael Easter : 我认为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为了不断地做困难的事情而设计的。现代生活的承诺和危险在于,我们不再需要做这些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才能生存。我们天生就想做容易的事情,但在如今这个更容易的世界里,这些天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今天杀死我们的大多数疾病,通常是由于过度消费食物,以及缺乏足够的运动造成的。我们鼓励人们做的很多事情,都只是模仿我们过去经常做的事情。体验式理解比智力理解更重要,因为它能更好地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来改善生活。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不断扩展,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从“舒适的危机”中汲取力量:一场关于多巴胺、挑战与意义的对话
与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教授,畅销书作家Michael Easter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主题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选择会损害我们的快乐、目标感、身心健康,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日常、每周、每月和每年的行动来显著提升动力、感恩和整体生活满意度。
Easter的著作《舒适的危机》(The Comfort Crisis) 让我意识到,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具有挑战性的,具有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都应该从它是否消耗或投资我们的多巴胺储备的角度来审视。这是一种关键的区分,我们很少听到,但它能帮助我们获得更高的专注力和动力,避免和克服成瘾或强迫行为,并带来更深刻的意义和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和休闲时光。
Easter探讨了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现代生活与我们进化而来的环境之间的不匹配之处。Easter指出,人类进化于一个充满挑战和不适的环境中,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为了不断地做困难的事情而设计的。 现代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和便利,但这却带来了问题。因为我们进化于不适的环境,所以我们天生倾向于选择最容易、最舒适的事情。然而,在如今这个更容易的世界里,这种天性反而会适得其反。许多现代疾病都与过度消费食物和缺乏运动有关。
我们并非要否定现代生活的舒适,而是要认识到这种舒适带来的潜在问题。许多看似“第一世界的问题”其实源于我们对舒适的过度依赖,导致我们不断降低对“问题”的阈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aster建议我们有意识地引入一些轻微的不适,这些不适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令人不舒服,但却能带来长期的益处。这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选择爬楼梯而不是乘坐电梯;在打电话时散步;在最远的地方停车;刻意创造一些安静的时间;甚至只是捡起掉在地上的草莓蒂。
关键在于,要学会区分“消耗”和“投资”多巴胺的行为。 刷手机、看低质量的娱乐内容等行为属于“消耗”多巴胺,而运动、冥想、与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进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工作等行为则属于“投资”多巴胺。 “投资”多巴胺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却能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和动力。
Easter还介绍了“Misogi”的概念,这是一种现代版的成人礼,旨在挑战个人的极限,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潜能。Misogi 的核心在于每年选择一项你成功完成的几率只有50%的挑战,并从中学习和成长。这可以是身体上的挑战,也可以是智力或创造性的挑战。即使失败,你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并重新审视自己对自身能力的认知。
Easter还讨论了社交媒体、手机使用以及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生活。Easter 认为,与其关注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不如关注如何增加“无聊”的时间。在无聊中,我们的思维会漫游,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利用“无聊”的时间进行反思,而不是立即寻求外部刺激来逃避它。
Easter 谈到了努力与回报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低摩擦觅食”的陷阱。 低摩擦觅食指的是那些容易获得、低成本、高速度的活动,例如赌博、刷手机、吃垃圾食品等。这些活动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却会损害我们的长期健康和幸福感。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选择那些需要付出努力,但能带来长期回报的活动,并学会享受努力的过程。
总而言之,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挑战,投资多巴胺,并进行反思,我们可以提升专注力、动力和生活满意度,克服成瘾行为,并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并从每一次经历中学习和成长。 这并非易事,但却是通往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markdown>
D:2025.06.17<markdown>
* Michael Easter 是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教授,也是世界知名的作家。
- 他近期的工作聚焦于现代便利设施如何削弱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我们为了抵消这些损害、持续成长、提高专注力、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层联系,可以采取的日常、每周、每月和每年的步骤。
- Huberman 特别提到,Michael Easter 的书《舒适危机》(The Comfort Crisis) 改变了他的日常生活。
《舒适危机》对 Huberman 的影响
- 核心启发: 书中让他意识到,所有可供我们选择的活动(无论轻松或挑战,破坏性或建设性),都应该从“消耗多巴胺储备”还是“有价值地投资多巴胺储备”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区别,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和动力,避免或克服成瘾和强迫行为,并为关系和休闲时间带来更深的意义和连接。
- Huberman 的改变:
- 一位住在科罗拉多的前女友向他推荐了这本书,并认为书中理念解释了她家乡的人们为何即使到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依然精神矍铄(她的祖父母非常健康长寿)。
- 这位前女友分享了她童年时母亲将她放在篮子里顺流而下送到朋友家的经历,以及在寒冷的水中长大、滑雪等户外活动。她坚信这种早期在户外度过大量时间、经历困难和寒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她对日常活动的身体期望(即如果每天没有大量户外运动,就会感到精力不足甚至有压力)。
- Huberman 读了这本书后,开始定期做一些“困难的事情”,主要是负重徒步 (rucking)。他每周会写下一件他要做的不舒服的事情。
- 他感谢 Michael Easter 的书改善了他的生活,特别是心理健康。
核心讨论:现代生活 vs. 远古神经系统
- 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 Michael Easter 认为,人类是在一个需要不断做困难事情的环境中进化而来的。生活本身就是不舒适的,人们100%的时间都在户外,经常面临过热或过冷,整天体力活动(平均每天走约2万步,且常负重)。同时,也有不受刺激的长时间停工期,用于与人面对面交流。
* 挑战与生存: 必须经历这些挑战和不适才能生存。
- 现代生活的“承诺与危险”:
* 我们不再需要做这些困难的事情来生存。食物唾手可得(甚至浪费约三分之一),体力活动大幅减少,可以足不出户生活。
* 无聊感的轻易逃避: 过去无聊是促使人行动的信号,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轻易逃避。
* 恒温环境: 我们可以生活在恒定的72华氏度(约22摄氏度)环境中。
* 结论: 我们从不舒适的环境转向了更舒适的环境。这在宏观上是好的转变,但也带来了问题。
- 进化惯性与现代困境——“进化错配”:
* 人类天生倾向于选择更容易、更舒适的方式,这在过去有助于生存(保存热量、多吃食物储存脂肪、避免极端环境)。
* 但在更舒适的现代世界,这种本能反而会适得其反。这被称为“进化错配 (evolutionary mismatch)”。
4. 为何舒适会变得有害?
* 舒适带来的副作用: 现代许多疾病(通常与过度消耗食物和缺乏运动有关)是舒适生活的副产品。
- “好问题”: Michael Easter 认为,从宏观时间和空间角度看,这些是“好问题”,即宁愿面对因舒适而产生的健康挑战,也不愿面对每天为食物而奔波的生存困境。但这些问题仍需解决。
- 将户外引入室内: Huberman 提到,许多健康保健建议(如晨间阳光、红光/红外光疗、新鲜空气、接地气、绿色空间)本质上是在模仿我们过去一直拥有的户外生活。
- 运动的“人造性”:
- 过去没有人“锻炼”,运动是生活的一部分。
- 工业革命后,久坐的工作方式导致了新的健康问题,于是人们开始为了健康而“刻意”运动,这在历史上是新概念。
- 在现代(美国人平均每天走4000-6000步),我们必须“制造”活动。
- 现代“锻炼”的局限性:
- 例如,在有空调的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同时看电视,虽然有体力活动,但缺少了户外跑步带来的其他刺激和挑战。
- 户外跑步(如越野跑)需要应对不平坦的路面、天气变化,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感官刺激和情感/精神益处(如看到野生动物)。
- 前向运动 (Forward Ambulation) 与恐惧抑制:
- Huberman 提到,EMDR(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的创始人 Francine Shapiro 在散步时发现了其核心原理(横向眼动)。
- 研究表明,横向重复眼动会抑制杏仁核(大脑中与恐惧相关的区域)的活动。
- 因此,前向运动(行走、跑步等)本身就能抑制大脑的恐惧区域。这可能是户外运动与在跑步机上运动或久坐相比,对心理平静有根本不同影响的核心原因。
- 狩猎与恐惧抑制的进化意义: Michael Easter 推测,这种恐惧抑制机制可能在进化中对狩猎(如持久狩猎)非常重要,因为狩猎本身是危险的,抑制恐惧能提高成功率。
- “持续前进”的生活隐喻: Michael Easter 提到非洲一些部落猎人直面狮群夺取猎物的例子,他们通过持续前进和直视来威慑狮子。这就像生活中的隐喻,专注于目标,持续前进,不犹豫,往往能克服困难。
5. Michael Easter 的个人经历与冒险
- 童年: 他并非那种会做极度危险事情的孩子(如最后时刻才扔鞭炮,从二楼跳进泳池)。
- 冒险的动机: 他做具有挑战性或危险性的事情,前提是认为最终会有更大的回报,而非为了冒险而冒险。
- 类比滑板: 学习滑板必然会摔跤受伤,但目标是提高滑板技术,而非摔跤本身。
- 作为记者的体验式理解: 他发现通过亲身体验,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某些深层信息。他的工作带他去过战区、亚马逊丛林、北极(待了30多天)、犹他州无人区徒步等。这些经历让他剥离出所研究理念的更深层次。
- 智力理解 vs. 体验式理解: 他追求体验式理解,因为这能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改善生活。
- 对读者的建议: 不必去丛林或北极,可以从身边开始,做一些稍微超出舒适区、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看看会发生什么。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能干,舒适区的边界会因此扩展。
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入“不适”?
- “舒适陷阱”: 现代生活舒适度提高,导致我们对小事的容忍度降低,更容易感到不适。
- 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感缺乏: 许多人虽然享受着物质舒适,但依然感觉生活艰难(工作压力、经济负担、睡眠不足、信息过载、世界动荡等)。
- Michael Easter 的北极飞行体验对比:
- 去程:坐747也觉得不舒服(座位小、热、电影差、咖啡糟、婴儿哭、厕所挤)。
- 在北极度过30多天极度艰苦的生活(打水、寒冷、带枪上厕所防熊、饥饿、砍柴取暖)。
- 返程:同样的747航班,感觉像纯粹的奢华(椅子舒服、热咖啡美味、吃了12包椒盐饼干、觉得哭闹的婴儿可爱、觉得《速度与激情79》是史上最佳电影、水龙头里的热水让他感动)。
- 感悟: 意识到现代生活的奢侈与便利,而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需要通过体验完全不同的、充满挑战的环境来“重置”我们对舒适的感知。
- “流行诱导概念改变” (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 理论 (David Levari):
- 实验证明,当人们遇到的“问题”(如威胁性面孔、不道德的研究提案)减少时,他们并不会更满意,而是会降低对“问题”的定义阈值,结果是“问题”数量不变,只是问题本身变得越来越“空洞”。
- 应用于现代生活: 世界变得更舒适,我们遇到的真实困境减少,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停止抱怨,而是会扩大对“不适”的定义范围,结果是同样数量的“问题”,只是越来越小题大做。
- 重置“问题”感知的方法:
- 主动接触更严峻的环境: 如Michael Easter的北极之行。回来后一个月内,他对生活中的小事容忍度极高。但这种效应会随时间减弱。
-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重置”时刻:
- 志愿服务: 帮助生活比自己困苦的人,获得视角。
- 参加互助小组(如戒酒匿名会): 听到他人谷底的故事,会迅速重置自己对“问题”的认知。
- 塑造叙事的重要性: 经历挑战后,如何解读和讲述这段经历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将负面事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定义自己身份的核心,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 Huberman 的反思练习: 回顾不同人生阶段的事件,重新审视它们,发现许多当时感觉最糟糕的事情,后来却成了最好的经历。
- 核心主题:不适似乎是真正感觉良好的前提。
- Huberman 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是准备学习的婴儿,父母致力于提供舒适。但人生后续的70年是艰难与美好交织的。我们不应总想回到婴儿般被照顾的状态。
- Michael Easter 认为,绝大多数对我们有益、助我们成长的事情都是困难的(如锻炼、健康饮食)。
- 联邦运动指南的低达标率 (约18%) 印证了运动的“不适性”。
- 进化的解释: 过去避免不适(如饥饿、过度消耗能量)有助于生存。但在现代,主动选择不适往往是通往更好生活的途径。
7. “2%法则”与日常不适的选择
- Michael Easter 的 Substack 名为“2%简讯”的由来: 一项研究发现,当有自动扶梯时,只有2%的人会选择走楼梯。尽管100%的人知道走楼梯更好,但98%的人会选择更轻松(但长期可能有害)的方式。
- 2%法则的隐喻: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选择?是选择当下有点不舒服但长期有益的事情,还是选择当下轻松但长期可能有害的事情?
- 应用示例:
- 打电话时走路: 在办公室接打电话时,可以戴上耳机边走边谈,增加步数。
- 超市提购物篮: 而非推购物车,进行低强度负重,有益于背部健康和力量。
- 停车停在最远处。
- 非运动活动产热 (NEAT) 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所有非刻意锻炼的活动,其消耗的热量和对健康的长期益处,在许多研究中甚至超过刻意锻炼。
- 安静的价值: 现代世界噪音倍增,但安静对我们有益。尝试减少背景噪音(如一直开着电视),即使一开始不适应,长期看也是有益的。
- 核心理念: 寻找机会将必须做的事情变得稍微困难一点,以获得长期益处。当这些小改变累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变化。
- Huberman 的草莓蒂例子: 他发现自己会将吃完的草莓蒂随手放在碗边而不是立刻扔掉,这件小事让他反思自己对琐碎不适的抵抗心理,以及这种抵抗心理的普遍性。
- 关键在于识别和克服对做简单事情的“阻力感”。
8. 认知与情感领域的不适
- Huberman 提问: 是否可以将这种“选择不适”的理念应用到认知和情感领域?例如,阅读难懂的书籍,或者与伴侣进行艰难但有益的对话?
- Michael Easter 的做法:
- 与妻子长时间散步: 每周六会走8-12英里。在长时间的共同行走中,谈话会从日常琐事逐渐深入到更深层、更重要的话题。他认为与人并肩前行有一种特殊的连接感和精神力量。
- 拥抱无聊的价值: 无聊是进化中形成的一种不适感,告诉我们当前所做之事回报递减,应该去做点别的。过去,这促使我们探索新环境。现代生活中,当无聊感来临时,我们轻易地通过手机等超刺激内容来逃避。
- 建议: 尝试与无聊共处,看看它会将你引向何方,而不是立刻拿起手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最好的想法产生于远离外界刺激、思维漫游的时刻。
- 少用手机,多体验无聊: 重点不是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本身,而是增加体验无聊的机会。
- Huberman 的“裸奔飞行”玩笑: 提到网上一些男性自称在长途飞行中不使用任何娱乐设备,以示“坚韧”。Michael Easter 的妻子表示自己一直都这样做,只是看飞行地图。
- 在“无聊”中产生创意的机制: 大脑在没有持续感官输入时会处理信息,正如在睡眠和清醒之间的朦胧状态或白日梦中会产生新想法一样。淋浴时产生好点子也是类似原理。
- 捕捉灵感: 无论何时何地产生好想法,都要及时记录下来。Joe Strummer (The Clash乐队) 认为,灵感在产生的瞬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Michael Easter 在长途徒步中也发现,用手机录下即时想法比事后回忆更有效。
9. “吸引子状态”与习惯养成
- David Anderson (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学家) 的“吸引子状态 (Attractor States)”理论: 大脑并非简单地在预定时间进入某种工作状态(如写作、编程),而是需要一个“预热”过程,逐渐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深层管道”。
- 习惯的神经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将特定行为与特定时间点(如早上9点喝咖啡)联系起来,无意识地训练大脑进入某种吸引子状态(如深度专注写作)。
- 现代生活的“吸引子状态”: 我们可能无意识地将大脑训练成了适应快速切换、信息过载的“噪音”状态(如不断刷手机、看评论、发短信),导致一天结束时感觉一事无成。
- 回归根本: Michael Easter 的户外探险等经历,是在迫使大脑回归一种更专注、更基础的运作模式,类似于抗阻训练的超负荷原则。
10. Misogi (禊) 的概念
- 概念来源: 由 Marcus Elliott (P3运动科学机构创始人) 提出,作为一种现代的“成年礼”,旨在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并获得改变人生的体验。
- Misogi 的规则:
- 每年一次,做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 “极其困难”的定义:完成的几率大约是50/50。 这是因为现代人即使接受挑战,也往往选择能确保完成的任务。
- 不能死。 暗示挑战虽然艰巨,但要有安全边界。
- Misogi 的过程与收获:
- 当你去做一件你真正不确定能否完成的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时,你会遇到一个自认为已达极限的时刻。
- 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超越那个“极限”,你会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自己。
- 核心问题: 如果我在这里低估了自己,那么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可能也在低估自己?这个问题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 与历史上的“成年礼”的联系: 过去许多文化中都自然产生了类似的仪式,让个体通过克服巨大挑战来成长,认识到自身潜能。
- 失败也是学习: 即使Misogi失败了,沿途的经历本身也是一种学习。
- 是否公开Misogi? Michael Easter 认为最好将其作为个人挑战,不为获取外界认可(如社交媒体点赞),这样更有价值。与他人比较(如“他一小时完成,我要59分钟”)反而会限制自身潜能。
- 核心信息:走出去,寻找冒险。 摆脱日复一日的舒适和可预测性,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会体验到“活着的狂喜”(Joseph Campbell语)。这些经历会教会你应对困境的技能和工具,让你在回归正常生活后更好地运作。
11. 关于“戒断智能手机”的在线实验设想
- Huberman 提议与 Michael Easter 及听众一起进行一个在线实验:每天规定若干小时不使用智能手机,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离线时长”而非睡眠得分,以此竞赛。每周可以进行一次Instagram直播分享经验。
- Michael Easter 的看法: 这样的社群和竞赛可能有积极作用(提供支持),但也可能因群体效应而改变个体行为。效果因人而异。他个人更倾向于独立完成挑战(例如他自己跑步,而不是参加有组织的马拉松)。
- Clearspace App: Michael Easter 推荐了一款名为 Clearspace 的App,它通过在打开目标App(如Instagram)前设置一个短暂的等待时间和时间限制选择,来帮助用户有意识地使用App,减少无目的的沉迷。
12. 线上社群与线下连接
- Huberman 思考是否存在长期稳定(例如每周一次)的线上社群。
- Michael Easter 分享了“终身抓人游戏”的例子,一群朋友将儿时的抓人游戏持续了数十年,甚至跨越婚礼等重要场合。
- 核心观点: 线上社群可以成为建立连接的良好起点,但最终能发展到线下见面交流会更有价值。
- Michael Easter 的“Don't Die”活动: 他与前CIA官员 Mike Reinold 合作,组织为期两天的旅行和野外生存技能教学活动,参与者大多来自他的Substack读者,许多人在网上早已相识,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线下见面的机会。
- 社区支柱的消失与重建:
- 过去,有组织的宗教场所是城镇社交中心。
- Gwendolyn Bounds 的书《河边小教堂》(Little Chapel on the River) 描述了纽约一个叫Garrison的小镇,其中心是一个老爱尔兰酒吧,成为不同政见的人们交流和连接的场所。
- Michael Easter 认为,这类独特的社区聚集地正在被连锁店取代,失去了原有的身份认同和人情味。
- 呼吁: 努力寻找并参与那些仍然存在的社区聚集地(如酒吧、餐馆),即使不喝酒也可以去感受氛围。
- 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 互联网容易使人非人化,人们更容易在屏幕后进行攻击。
- 面对面交流时,人们会发现彼此的共同点远多于分歧。
- Michael Easter 分享了在中美贸易战最紧张时期,他与一群中国游客在犹他州偶遇并愉快交流的经历,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可以超越政治分歧。
- 建议:走出去,与人交谈,体验不同事物,你会发现世界比屏幕上呈现的更美好,大多数人只要友善对待,都会回以友善。
13. Michael Easter 的写作与生活
- 日常作息: 早睡(晚8:30)早起(晨3:30-4:30)。
- 写作习惯: 早上醒来喝杯咖啡后立即开始写作,持续4-5小时。他认为这是他写作效率最高的时间。过程艰难,但坚持下去总有突破。
- 锻炼习惯: 通常在下午4点左右(晚饭前)锻炼。他曾尝试晨练,但发现会打断写作的黄金时间。
- 咖啡因摄入: 通常在中午前停止摄入。他曾戒断过咖啡因,体验过强烈的戒断反应。现在会有意识地控制摄入量。
- 关于Huberman的高咖啡因摄入: Huberman承认自己咖啡因摄入量惊人(每日600-800毫克,主要来自马黛茶),但表示自己耐受性好,睡眠不受影响。他指出,星巴克等咖啡店的咖啡因含量远超人们想象。
- 户外探险时的饮食:
- 不带炉具: 为减轻负重,避免意外(如开水烫伤)。咖啡用冷水冲泡。
- 食物选择原则:
1. 肠胃友好: 避免高纤维和过于粗糙的食物。
2. 高能量密度: 如坚果、能量棒、玉米饼、萨拉米香肠、干果等,以减少体积和重量。
3. 美味可口: 确保自己愿意吃。
4. 营养构成: 关注蛋白质摄入,但在高热量消耗下,通常能自然满足。
- Met RX Big 100 Bar: 一种高热量高蛋白的能量棒,味道像糖果棒,是他徒步时的“神奇食物”。
- 与日常饮食的巨大反差: 强调探险时的饮食是生存策略,与推荐的日常健康饮食(天然食物、蔬菜水果、干净肉类等)完全不同。
- 徒步的能量消耗与体重变化: 在一次40天的徒步中(平均每天20-25英里),他每天努力摄入4000-5000卡路里,但仍减重约13磅。Herman Pontzer(杜克大学研究员)估算他当时每天消耗约6300卡路里。
14. 户外活动对生理节律的重置
- Kenneth Wright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员) 的露营实验:
- 让学生在科罗拉多山区露营,日落后不久睡觉,日出时分自然醒来,不使用闹钟。
- 仅两晚的露营,就能显著重置他们褪黑素(调节睡眠)和皮质醇(调节觉醒)的昼夜节律。
- David Strayer (犹他大学研究员) 的“三天效应”:
- 发现人们在自然中度过三天后,会体验到显著的积极变化,感觉更平静、更有条理、更“校准”。
- 这个概念源于一位盐湖城稀有书店老板 Ken Sanders 的经验,他与环保作家 Edward Abbey 等朋友都称之为“三天效应”。
15. “海鞘隐喻”与人类大脑退化
- Huberman 提出了一个关于海鞘 (sea squirt) 的隐喻:
- 海鞘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期有神经系统,可以游动;成年后固着在岩石上,会“吃掉”自己不再需要的神经系统(主要是运动相关的部分)。
- 引申思考: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当不再需要进行某些原始的身体活动(如投掷、跳跃、导航复杂地形)后,大脑中负责这些功能的区域是否也会优先退化?这种退化是否会引发一系列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连锁反应?
- 现代人的“提前退化”: 现代便利生活是否让我们更早地进入了这种“吃掉自己大脑”的状态?
- Michael Easter 的冒险经历是否在迫使他维持那些可能正在退化的大脑回路,从而使其在认知工作(如写作)中保持活力?
- Michael Easter 的回应: 认为这个想法很有趣。他确实感觉自己的写作和思维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敏锐。他强调,作为作家,走出去体验生活能带来更好的素材和更深刻的写作。关键在于拥有可以回顾的“精彩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充实的人生。
16. 幸福感、努力与多巴胺
- 幸福感是行为的“滚动平均值”: 并非终点,而是由日常行为的质量决定。
- 多巴胺:动机的通用货币。
- 花费多巴胺 vs. 投资多巴胺 (Huberman提出的基于Easter著作的思考):
- 日常许多行为(如刷手机)是在“花费”或“泄漏”多巴胺,没有获得真正的回报,只是维持在一种低水平的刺激中。
- 而那些需要努力的事情(如锻炼、深度阅读、有意义的社交)是在“投资”多巴胺,虽然当下消耗精力,但能带来长期的回报和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 反思也是一种投资: 在无聊或冥想状态下的反思,或是在社交后回味互动的美好,都是在投资多巴胺。
- 成瘾的本质: 不断“花费”多巴胺,导致基线水平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 清醒的价值: 戒断后,人们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感知和愉悦能力会恢复甚至增强。
- 努力与回报的神经连接: 将多巴胺回报与努力过程本身联系起来,而非仅仅是结果。Michael Easter 的研究生导师在他发表重要论文后,没有大肆庆祝,而是告诉他“工作本身就是乐趣”,这是在教他将回报与努力过程联系起来。
- 上瘾行为的共同结构: 无论是赌博、写作探险还是其他追求,其底层的多巴胺奖赏回路是相同的。关键在于将这种追求导向长期有益而非有害的方向。
- 赌场与老虎机的“精心设计”:
- Michael Easter 描述了拉斯维加斯赌场和老虎机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如损失伪装成胜利、快速的游戏节奏、多线投注等)来最大限度地吸引玩家并促使其持续投入。
- 这与社交媒体、约会App、在线购物等现代科技产品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利用人类的奖赏回路。
- “无摩擦觅食”的危险: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无需努力即可获得持续刺激的“无摩擦觅食”状态时(如无限滚动社交媒体、快速下注的体育博彩、轻易获得的垃圾食品),我们的多巴胺基线正在下降,而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需要有意识地减慢节奏,增加“摩擦力”。
17. Michael Easter 的下一本书
- 将是《舒适危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延伸,并探讨冒险的意义。
- 核心问题:为何在物质条件空前优越的现代,人们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满足、更神经质?答案是什么?
- 书中将以他最近一次长途徒步的经历作为主线,分享沿途的教训。
结尾 Huberman 感谢 Michael Easter 的分享,并强调其工作对许多人产生了积极影响,包括帮助一些人戒酒。Michael Easter 也感谢 Huberman 的工作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两人约定未来再次进行播客交流。Huberman 还分享了自己受 Michael Easter 启发,每天早上进行的“诅咒Michael Easter的壶铃农夫行走”作为一种引入不适的日常练习。
总结: 这期播客的核心是探讨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如何与人类进化的本能产生冲突,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地引入“不适”和“挑战”来重置我们的感知、提升心理韧性、并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满足感。Michael Easter 分享了他对“舒适危机”、冒险经历、日常生活中的“2%法则”以及 Misogi 概念的深刻见解。对话还涉及了多巴胺在动机和成瘾中的作用、习惯的神经基础、以及线上与线下社交的价值等话题。两位思想的碰撞,为听众提供了关于如何在日益便利但也充满干扰的现代社会中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的宝贵思路。
</markdown>
D:2025.06.18
<markdown> </mark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