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 Marc Brackett
<markdown>
情绪智力的定义、重要性及培养
@Marc Brackett : 情绪智力对我来说,就是我们如何理性地对待和思考自己的情绪。这需要一系列技能,例如识别、理解、标记、表达和调节情绪。智商很重要,但情商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和个人表现方面同样重要。情绪智力是可塑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我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打破不良的情绪循环,学习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马文叔叔”,提供非评判、倾听和同理心的支持。
情绪智力:理性对待情绪,成就更美好的生活——与Marc Brackett教授的对话
Marc Brackett教授,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创始主任及耶鲁儿童研究中心教授,《Permission to Feel》(允许感受)一书的作者,他的研究聚焦于情绪如何影响学习、决策、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他开发的RULER项目,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情商教育。
与Brackett教授的对话中,我深入探讨了情绪智力的定义、与智商的差异、量化方法,以及它对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诸多益处。
情绪智力:理性思考与技能的结合
Brackett教授简洁地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我们如何理性地对待和思考自己的情绪。这并非简单的感性认知,而是需要一系列技能的支撑,他将其概括为RULER模型中的五个关键技能:识别(Recognizing)、理解(Understanding)、标记(Labeling)、表达(Expressing)和调节(Regulating)情绪。 这五个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流程,从觉察情绪到有效管理情绪,环环相扣。
智商与情商:相辅相成,而非对立
长期以来,智商(IQ)被视为衡量个人能力的关键指标。Brackett教授指出,智商固然重要,在预测个人成功方面贡献显著,但它并非万能的。情绪智力(EQ)作为一套新兴的能力体系,关注的是我们如何运用和管理情绪,这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和个人表现方面同样至关重要。 历史原因在于,情绪曾被视为主观、不可靠的因素,甚至被负面看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情绪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们是重要的信号,指引我们趋利避害。
量化情商:超越主观感受,走向客观评估
如何量化情商?Brackett教授强调,单纯依靠主观问卷调查不可靠。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基于表现的测试方法:通过视频记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达各种情绪,再让受试者识别这些情绪,从而客观评估其情绪感知能力。 这其中也考虑到了文化差异对情绪表达的影响,力求更精准地衡量情商。
情商的五大益处:从专注力到心理健康
Brackett教授列举了情商的五大益处:
- **驱动注意力:**情绪影响我们的专注力,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集中精力,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分心。
- **影响决策:**情绪是判断和决策的驱动力,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 **提升关系质量:**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因情绪失控而损害人际交往。
- **维护心理健康:**学习情绪智力技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 **提升个人表现:**情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它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反馈,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情商的可塑性:学习与实践,成就更好的自己
Brackett教授强调情商的可塑性。 他认为,RULER模型中的每一个技能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习得和提升的。 这包括学习更丰富的词汇来描述情绪,学习在不同情境下恰当表达情绪,以及学习有效的自我情绪调节策略。 他甚至鼓励人们学习其他语言中的情绪词汇,以拓宽对情绪的理解。
“马文叔叔”的作用:非评判、倾听、同理心
Brackett教授分享了他童年时期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马文叔叔”的故事。“马文叔叔”是一位非评判、善于倾听、富有同理心的长辈,他为Brackett教授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去表达和处理情绪,这对他的人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ackett教授呼吁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马文叔叔”,为他人提供非评判性支持,积极倾听,并展现同理心。 他指出,缺乏情绪教育是人们难以扮演好“马文叔叔”角色的主要障碍。
情绪压制与情绪调节: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
Brackett教授区分了情绪压制和情绪调节。情绪压制并非总是无效的,但在长期来看,它会带来负面影响。 而情绪调节则需要学习各种健康有效的策略,例如运动、冥想、正念等,但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避免将其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
忽视情绪的代价:从人际关系到职业发展
长期忽视情绪管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降低、决策失误、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受损以及个人表现欠佳。 Brackett教授认为,许多人未能实现人生目标,都与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关。
接纳真实的自我:允许感受,而非逃避感受
面对过去的不愉快经历,Brackett教授鼓励人们接纳真实的自我,允许自己感受各种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强调,没有“坏情绪”,只有需要被理解和处理的情绪。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从而获得更积极的人生体验。
AI与情绪支持:辅助而非替代
谈及AI在情绪支持方面的作用,Brackett教授既看到了其潜力,也表达了担忧。他认为,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人们找到情绪管理策略,但它无法替代人际互动和情感连接。他最担心的是,过度依赖AI会加剧人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阻碍人们在真实世界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结语:允许感受,理性思考,积极实践
Brackett教授的观点清晰地阐述了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及其可塑性。 允许自己感受各种情绪,理性地思考和处理情绪,并积极学习和实践情绪管理技能,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成为自己和他人的“马文叔叔”,以非评判、倾听和同理心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将为我们创造更积极、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markdown>
D:2025.06.16<markdown>
00:00
- 能否用你的话定义 “情商” 对你而言的意义?
- 当然。我们认为,情商是我们如何与情绪 “推理”—— 即理解和运用情绪的能力。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如此。当然,这需要一系列技能。我研究的模型称为 RULER,包含五项情绪技能:第一项是识别情绪(Recognizing emotions),比如我现在观察你的面部表情,会思考 “他对我感兴趣,还是在评判我?”
00:30
试图理解情绪的来源,并用精准的词汇标注情绪 —— 这是 RULER 中的 R、U、L(Recognize, Understand, Label),即 “情绪体验” 层面,意味着我在尝试理解自己和互动对象的感受。接下来是 RULER 中的 E 和 R:E 是表达情绪(Expressing emotions),即懂得在不同情境和文化中,如何以及何时向不同的人表达情绪(因为文化展示规则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一个 R 是调节(Regulating emotions),即我们用于管理自身情绪,并帮助他人管理情绪的策略。
01:03
- 我想大多数人都知道 IQ,甚至从小就将自我价值与智商挂钩,可能因为 IQ 是量化大脑功能和个人能力的直观方式。你如何区分 IQ 和 EQ?为什么我们一直重视 IQ,而 EQ 直到近年才成为热门概念 —— 至少在我成长过程中,几乎没人谈论它。
- 对我来说,两者都曾是陌生的概念……(你一下子问了 17 个问题,这是我的风格,让我想想从哪里开始)首先,IQ 的概念已存在约 100-125 年,作为一套认知能力体系,它更成熟。IQ 衡量的是 “一般推理能力”,比如语言命题逻辑等,分为言语 IQ 和操作 IQ。尽管不完美,但它是心理学中对人生成功最具预测性的变量之一,约能解释 20% 的成功因素,这很重要。
02:15
而情商是一套新的能力体系,过去很少被讨论。从历史角度看,情绪曾被视为私人主观体验,不可靠。当你流露情绪时,人们常觉得你 “太情绪化”,这是负面标签。20 世纪 60-70 年代,心理学开始正式研究情绪 —— 达尔文的著作指出,情绪具有生存功能:恐惧很重要,没有恐惧就无法逃离危险,情绪是引导趋近或回避的信号。此后,人们对情绪的研究日益深入。
04:16
20 世纪 90 年代,我的两位导师开始思考:是否存在一种 “情绪智慧”?比如有些人擅长解读他人情绪,或在被触发时能出色地处理情绪。这就是情商概念的起源,而对它的正式研究至今仅约 30 年。
04:40
- 如何量化情商?IQ 有标准化测试和数值,情商是否也有可量化的指标,让人们能评估、提升或游戏化训练?
- 情商领域流行后,很多人尝试测量它,但遗憾的是,多数人走了捷径,比如问:“凯文,你觉得自己情商有多高?1-5 分打分。”(现在问你,1 分代表 “情感破产”,5 分代表 “超级熟练”,你打多少?)
- 我?说实话,看情况,但大概 4 分。
- 怎么判断的?靠观察或他人评价?
- 比如在压力情境下别人对我的反馈。但这种自评不可靠,就像问一个人 “你有多聪明”,多数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所以需要更客观的测量方法。我们中心和其他机构采用 “表现测试”:花多年时间录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情绪的视频(非简单的 “开心脸”,而是复杂情绪),比如让纽黑文和首尔的人画 “开心的人”,画风差异很大(美国人画咧嘴笑,韩国人画温和微笑),这不是因为美国人更快乐,而是文化表达差异。
06:45
我们收集不同文化的情绪表达视频,让全球参与者判断视频中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等),发现人们的情绪识别能力存在差异。还有些有趣的现象,比如 “积极 / 消极偏差”:有人会把中性表情解读为负面(“他不是平静,是有点烦躁”),有人则解读为积极(“他很开心”)。情绪感知影响日常互动 —— 比如在酒吧、采访或工作中,你会根据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决定 “接近” 或 “回避”:若察觉对方表情厌恶,会觉得 “他不想理我,觉得自己更有权力”;若看到真诚的快乐,则会觉得 “他很亲和,愿意倾听”。我们低估了情绪感知在互动中的力量。
09:35
- 这很可能与自我感受有关:心情不好时,看世界更灰暗;心情好时则相反。这对情商量化有何意义?比如,根据一个人将事物感知为积极或消极,能判断其情商高低吗?
- 这叫 “归因偏差”:用自己的情绪判断他人感受,这并不客观。比如 “我心情不好,所以别人也该心情不好”,这不够情商。高情商的人更能察觉自己的情绪波动,并意识到:“马克,你现在很烦躁,但不代表同事也烦躁,别把情绪投射给别人。” 这是情商中 “自我觉察” 的一部分 —— 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情商的测量维度之一。
11:17
- 对想提升情商的人来说,为什么要关注情商?IQ 与成功有明确关联,情商如何帮助我们在关系、事业中成功?能否谈谈其益处?
- 这让我想到我的书《Permission to Feel》(《允许自己感受》),其中一章叫 “情绪即信息”,列举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情绪的五个原因 —— 这是我的 “说服章”,因为里面有 800 条学术引用,出版社说 “一章引用 50 页太多了”,但我想让证据无可辩驳。
12:15
第一,情绪驱动注意力。若你现在对我感到无聊,就会在对话中分心,从好奇投入变得 disengaged,无聊会让大脑转向 “下一个嘉宾是谁”,而非享受当下。无论是自我觉察还是公众演讲,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演讲者需要带领听众经历情绪旅程以保持专注,就像播客主需要提问来维持听众参与感。
13:31
第二,决策制定。人们以为自己很客观,依赖 IQ,但很多聪明人做过蠢决定。研究表明,情绪是判断和决策的驱动力。比如心情好时更愿意花钱,天气和股市也会影响消费 —— 这与 IQ 无关,全是情绪和心情。
14:26
第三,关系质量。情绪驱动我们接近或回避他人。你是否遇过 “情绪失调” 的人?比如时而暴躁时而低落,让人捉摸不定。和这类人相处时,你可能不会想 “我想和他共度余生”—— 情绪失调会让人想远离。我有个亲戚曾说:“这里很好,但有潜在的愤怒。” 其实可能是他自己的情绪投射。情绪失调的人会让他人如履薄冰,而情商高的人懂得有效管理情绪,让人愿意亲近。
17:18
第四,心理健康。最普遍的诊断(焦虑、抑郁等)本质上是 “情绪障碍”。尽管日常情绪与心理疾病不同,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早期学习情商技能预防 —— 小情绪不处理会变成大情绪:及时处理悲伤可避免绝望,应对不安可预防焦虑发作。
18:17
第五,表现。我们之前谈过 IQ,我在大学工作,那里人人高 IQ,但很多学生未成功,原因是缺乏情商。我常对学生说:“IQ 让你入学,EQ 让你毕业。” 无论多聪明,若无法处理反馈(比如被批评时崩溃),或无法应对焦虑与失望,情绪会击败你。
20:19
- 这让我深有共鸣。在创业领域,很多人智商高、有野心、有愿景,但他们埋头苦干,从不获取客户反馈,或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构建方式绝对正确,最终创造的东西并非世界所需。在关系中也一样,那些让人如履薄冰的人,身边往往只有说 “是” 的人,而非愿意说真话的人。
- 没错。关于情商与智商的可塑性:IQ 虽能提升,但更多是天生的;情商呢?比如 20、30、40 岁的人,甚至 60、70 岁,能改变吗?
- 好消息是,情商高度可塑。我常开玩笑说 Lady Gaga 唱错了:“你不是天生如此”。所有情商技能都可通过生活经验学习和积累,且随着练习会不断成长。这很鼓舞人心 —— 若对处理焦虑或压力的方式不满意,仍有希望,因为情商能被习得。
23:13
即使是情绪识别能力也能练习:比如问 “凯文,我觉得你现在感兴趣,但实际如何?” 然后获取反馈。情绪词汇也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 —— 我常练习扩展情绪词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每周一词”,很多来自其他语言,比如英语缺乏的梵语 “mudita”( sympathetic joy,共情喜悦)。疫情期间,我散步时看到孩子玩耍的快乐,会 vicariously 感受并获得快乐,这就是 mudita。而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汇,导致我们难以处理这种体验 —— 赋予词汇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和谈论它。
24:35
另一个例子是德语 “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英语也没有。语言影响我们的沟通和心理模型,建立共同语言能帮助表达。而情绪表达能力也需要学习:我小时候只知道 “不要表达什么”—— 母亲焦虑时会说 “我要崩溃了,别烦我”,父亲愤怒时会威胁。我学到的是 “焦虑 = 逃避,愤怒 = 攻击”,但其实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如何用不吓坏他人的方式表达情绪?小时候我不敢告诉母亲真相,怕她崩溃;不敢告诉父亲,怕被斥责 “ toughen up”—— 这种压抑导致我被困在情绪中。
27:19
- 你童年经历是否导致你在关系中倾向回避型依恋?
- 完全正确。但现在我变得粘人(笑)。不幸的是,我的童年包括虐待(性虐待),父母的好友是恋童癖,虐待持续了五年,我从未说出口。父母自身也有很多挣扎,作为小孩,我被施虐者威胁 “说出去会伤害家人”,而家里本就充满焦虑和愤怒,我不想制造更多混乱。这导致我内心痛苦,但有个美好的转折:我母亲的弟弟(马文舅舅)是中学老师兼音乐家,正在编写教孩子情绪的课程。那年夏天他住我家,在后院和我聊情绪,我终于向他倾诉了一切。他没有崩溃或斥责,而是说:“我们一起度过。” 那一刻拯救了我 —— 当时我被霸凌、临床抑郁、有饮食障碍,而他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人生。
30:56
我很好奇有多少人有 “马文舅舅”。研究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过 “马文舅舅”,三分之二没有。其中只有一半人的 “马文舅舅” 是父母。这些早期给予 “情绪许可” 的人,成年后身体健康和情绪健康水平更高,人生目标和意义感高出 20%,生活满意度高出 15-20%。所以,创造条件让人们做真实的自己的人,至关重要。我致力于让每个人都有 “马文舅舅”,但很多人抵触,比如老师说 “这不是我的工作”,父母说 “我要让孩子成功”,但数据证明,缺乏 “马文舅舅” 的人会陷入代际循环。
33:40
“马文舅舅” 的核心特质是:非评判、善倾听、有同理心。父母常说 “没时间”,但本质是缺乏技能 —— 当孩子说 “我很绝望”,成年人会因没有情绪教育而恐慌,导致孩子压抑情绪。这是一个负面飞轮:父母没能力处理情绪,孩子也学不会,代代相传。
36:43
- 如何区分 “情绪压抑” 和 “情绪调节”?从外部看,两者可能相似,比如压抑情绪的人看似 “很冷静”,但内在波涛汹涌。在我的文化中,成长于集体主义的亚洲家庭,常被教导压抑情绪以融入群体,避免突出自己。
- 有些策略确实更有效。压抑并非总是有害,比如看恐怖电影时闭眼,这没问题;但婚姻中压抑五年不满,可能导致性生活冷淡和人生空虚。关键是理解策略的适用性。我即将出版的书《Dealing with Feeling》(《处理感受》)会深入探讨:所有调节情绪的方法都可能有益或有害,取决于如何使用。
39:09
比如运动是好策略,但过度运动可能成强迫症;呼吸和冥想很棒,但有人用它们逃避现实(比如用冥想回避职场挑战)。重要的是平衡 —— 情绪没有好坏,都是人类体验,允许自己感受是第一步。 radical self-acceptance(彻底的自我接纳)是核心:“我现在有强烈的情绪,这很正常,它们不必控制我。” 这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其他策略(呼吸、社交支持、健康饮食等)都建立在这之上。
41:02
- 若长期无法处理情绪,会有什么后果?
- 回到之前的五点:注意力、决策、关系、健康、表现都会受损。无法处理压力的学生无法专注学习,无法健康管理情绪的人会做糟糕的选择,情绪失调的人难以维持关系,缺乏情绪调节技能的人更易焦虑抑郁,而无法应对情绪的人难以实现梦想 —— 很多人未达成目标,正是因为无法调节情绪。
44:39
比如创业者若没有韧性,如何面对失败?我采访过一位演员,她决定用 60 年追求演艺事业,知道会被拒绝更多,但她选择视拒绝为旅程的一部分,处理情绪后继续前进,并为成功的人感到高兴 —— 这是应对拒绝的健康方式。而那些幻想成功后买豪车的人,一旦被拒就会崩溃,难以重新振作。
47:17
- 我注意到,当我开始处理自己的情绪后,不再被 “有毒” 的人吸引,这是根本性的转变。
- 你已经不是过去的你了。我侄女埃斯梅在大学里说:“和没有情绪教育的人相处很难。” 她从小学习处理情绪,现在能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意识到 “他们没有马文舅舅”。这就是成长。
50:35
- 对没有 “马文舅舅”、背负创伤的人,如何全心全意接纳自己?
- 首先,情绪没有好坏,恐惧、悲伤、抑郁都是正常体验。社会常误以为 “有强烈负面情绪就无法爱人或工作”,这是错误的。 radical self-acceptance(给予自己感受的许可)是首要原则,而所有技能都能学习。即使没有 “马文舅舅”,你可以成为自己的 “马文舅舅”—— 自我同情、减少自我批判、倾听内心需求。更强大的是 “成为他人的马文舅舅”—— 当你对他人非评判、善倾听、有同理心,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不仅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感,甚至旁观者也能受益(mudita)。
56:00
- 谈谈常见情绪吧,比如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 焦虑是当下最常被提及的情绪(五年前是 “压力”,现在是 “焦虑”)。焦虑源于不确定性 —— 当感觉无法控制未来时就会焦虑。比如疫情初期,大学关闭、股市崩盘,我和团队都在想 “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焦虑,与 “压力” 不同:压力是 “需求超过资源”(比如疫情期间我收到数千封咨询邮件,应接不暇,这是压力);而 “恐惧” 是面对真实危险(比如看到山猫,第一反应是 “要死了”,这是恐惧,不是焦虑或压力)。
01:00:47
- 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处理?
- 我认为我们从未 “克服” 它,只是学会了更好地管理。当我感到冒名顶替时,会客观告诉自己:“马克,你做得不错。” 用更慈悲的方式对话。感觉冒名顶替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让它掌权 —— 像尼采说的,伟大的人都是自己理想的 “表演者”,接受这种感受,用好奇心而非批判对待它。
01:03:36
- 你如何看待 AI 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比如 AI 朋友或心理助手,对社会是利大于弊吗?
- 我即将在 AI 与 EI 的会议上演讲。AI 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情绪调节策略,但必须在现实中练习。我最大的担忧是人们会更孤立 —— 人类天生需要社交连接,若依赖 AI,会失去真实关系的能力。比如亲密关系需要经营,而 AI 无法替代真实的拥抱、亲吻和爱。AI 可以用于角色扮演(比如练习困难对话),但人们需要被推动去现实中应用。如果人们开始与 AI 建立 “关系”,我会觉得自己的事业失败了 —— 我们需要帮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导航。
01:08:07
- 最后,能否分享一些帮助自己或他人调节情绪的核心原则?
- 回到 “Permission to Feel” 的核心:给予自己感受的许可。 radical self-acceptance(彻底接纳自己的情绪)是第一步 ——“我是有感受的人,现在情绪强烈,但它们不必控制我。” 这是提升幸福感的基础,其他策略(呼吸、冥想、社交支持等)都以此为前提。
</markdown>
D:2025.06.16
<markdown> </mark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