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Heng Yi

<markdown>

自我掌控:管理自我,提升生活品质

@Shi Heng Yi : 我认为,要管理他人,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自我掌控贯穿人的一生,就像训练肌肉一样,需要训练我们的身心。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应该投资时间去了解和提升自己,关注每天给大脑输入什么样的思想,这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我曾经也是一个追求成就的工作狂,但后来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开始通过观察我周围的事物来理解更多,我发现生活充满了模式。我们都需要在“行动”和“存在”之间找到平衡,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享受当下的平静。我仍然有目标和愿望,但我的愿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会认真思考将我的生命投入到什么事情中,如果我认为值得,我就会去追求。我试图阻止人们无意识地遵循那些无法带来满足感的结构和模式。

少林大师释恒毅:掌控自我,方能掌控人生

少林寺欧洲分寺住持释恒毅大师,不仅是功夫和禅宗佛教的老师,更是一位洞悉现代生活困境,并能从中提炼出古老智慧的智者。我与他深入探讨了自我掌控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充满干扰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自我掌控:训练身心,而非仅仅是身体

大师认为,管理他人,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自我掌控贯穿人的一生,如同训练肌肉一样,需要训练我们的身心。 外部环境、工作、人际关系都会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投资时间去了解和提升自己,这包括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修炼。

他特别强调了“精神食粮”的重要性。我们关注每天给大脑输入什么样的思想,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思想,能提升生活质量;而消极、竞争性的思想则会带来负面影响。这如同关注饮食健康一样重要,我们应该同样重视精神的营养。

打破模式:从觉察到行动

我曾经也是个追求成就的工作狂,不断追求外部的成功。但后来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促使我开始观察生活中的模式。我发现,我们常常陷入一个循环:渴望——追求——获得——再次渴望。 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这种满足感往往短暂且难以持续。

大师指出,要打破这个循环,首先需要觉察。通过冥想、正念等练习,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观察自身的行为模式,区分哪些模式是有益的,哪些是无益的。 这并非要否定目标和追求,而是要更清醒地选择,避免无意识地被模式牵引。

平衡“行动”与“存在”:在追求中享受平静

大师强调了“行动”和“存在”之间的平衡。 “行动”代表着追求目标,努力奋斗;“存在”则代表着享受当下,保持内心的平静。 过度追求“行动”,会让我们疲于奔命,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而过度沉溺于“存在”,则会缺乏动力和进步。

他认为,关键在于有意识地选择目标,并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 即使有目标和愿望,也要在追求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享受过程中的喜悦,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直面阴影:自我疗愈的旅程

大师也谈到了直面内心的阴影,这需要勇气和毅力。 他认为,过去的创伤和负面经历,如同隐藏在体内的能量,需要被释放和疗愈。 这并非易事,但只有直面并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这如同武术训练一样,每一次挑战都带来成长。

从身体到心灵:觉察与自我提升的路径

大师建议从身体入手,通过练习瑜伽、太极、气功等,提升身体的觉察力,这将有助于提升对心灵的觉察。 身体的觉察是心灵觉察的基础,只有先觉察到身体,才能更好地觉察到内心的情绪和想法。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

结语

与释恒毅大师的对话,让我对自我掌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不仅仅是技巧的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在充满干扰的现代社会,学会管理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更好地掌控人生,并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markdown>

D:2025.06.16<markdown>

**胡子去哪了?你留过一段时间胡子,后来又剃掉了。没错,我很少留胡子,只是有段时间出现在某些场合时还留着。当时我觉得,不如顺其自然,看看感觉如何。好吧,但我确实觉得……**

**当下这样或许更合适。那么,你所说的 “自我掌控” 是什么意思?能否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其实,我们不妨从现代语境切入。当我们身居某个需要管理他人的职位时,我认为首先得懂得如何管理自己。就像我们谈论掌握功夫、艺术或运动一样,在此之前,我们从出生起就始终在与自我相处。**

我们身上有太多需要关注的领域,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情感层面,很多人尚未意识到:就像去健身房锻炼肌肉一样,人类自身也有需要训练的部分。这些综合起来,我称之为 “自我掌控”。因为无论你何时换工作、改变居住地点,环境和接触的人都会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 —— 你始终与自我为伴。

你无法逃避自己,无法逃避阴暗面、痛苦、挣扎,以及所有触发情绪的事物。正因如此,我认为我们需要把握机会,投入时间去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在如今可探索的各个层面塑造自我。你认为人们在自我掌控方面最容易忽视哪些领域?先从简单的说起。大家都知道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吧?

故事中,你将所有物理和生物部件拼凑在一起,但身体依然无法活过来。我认为弗兰肯斯坦的故事中缺少的元素,有时可称为 “电流”“火花” 或 “火元素”。在古老传统中 —— 按我的解读 —— 这指的是 “心智”。所以古老传统中常提及 “身” 与 “心”。他们观察到什么?人类由 “身” 与 “心” 构成。

看看我自己,我们如今知道如何训练身体,但如何训练心智?“训练心智” 究竟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现代社会中人们已意识到饮食影响整体健康 —— 你会购买最原生态的食物,花时间挑选优质蔬菜,有人选择素食。饮食很重要,身体摄入的东西至关重要。同理,你是否也同等重视 “心智的饮食”?

你是否留意过每天输入心智的内容?比如清晨醒来时突然涌现的想法,你在滋养怎样的思维?是一开始就滋生竞争意识,还是一起床就觉得 “必须做这做那”?这些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最终会影响你在世间的生存状态。你携带的身体质量和心智质量,共同构成了 “你”。

我们无法选择思考的内容,也无法预测下一个闯入大脑的想法。既然大部分时候心智不受控制,你说的 “喂养和聚焦心智内容” 是什么意思?很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我一直对古老传统感兴趣,因为我相信过去的文化和传统中蕴含着虽不直观却极具价值的智慧,其中之一就是 “我们不是身体,也不是心智”。

这在当今社会很难理解,因为人们太执着于创造和表达身份认同。做个思维实验:如果 “我” 就是身体,那我现在就能命令身体 “停止衰老,不再疼痛,别让我感到饥饿”,但显然我做不到。身体有自己的循环和智慧。同样,你说的没错,我确实无法预测下一个冒出来的想法。但如果 “我” 就是心智,为何我无法影响接下来的思考?这就引出一个观点:身体和心智似乎都有各自的运行周期。

结论是什么?尽管如此,我们此生携带的身体和心智都受到条件限制,承载着某种信息。简单说,我无法选择自己的鼻子、眼睛颜色,或是此生的外貌特征。这些信息从祖辈传承而来,在我们的身体中显现,可能嵌入 DNA 或其他生物物理信息中。如果身体是这样,那么头脑中浮现的想法,是否也携带了我们尚未意识到的过往信息?我认为是的,现代科学中的表观遗传学正是研究这个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 “我” 不是身体,也不是心智,那 “我” 究竟是什么?这是佛教、禅宗和许多神秘文化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当你在 YouTube 搜索 “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会找到很多相关内容。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你如何定义自己,也决定了如何减少生命中的痛苦,这是一切的本质。

试想,如果我能过一种充满愉悦、没有痛苦的生活,肯定会渴望永生,因为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事。但现实是,我们既有快乐、健康、充实的时刻,也面临着失去、背叛、评判、伤害等不愉快的经历。于是问题来了:是否存在一种看待生命的视角,让我理解自己的处境,从而尽力减少痛苦?这就是核心所在。

如果有人看这期节目时感到幸福,觉得生活完美、无所求,那可能没必要继续听下去。但我认为,要么这个人经历过成长过程,要么这种顺境终将结束。有趣的是,我们在顺境中更容易开展内在工作,但逆境时最需要这些积累。比如在灾难或挑战中尝试冥想、觉察思维、保持平和,难度会更高;而顺境时人们往往觉得 “一切顺利,无需准备”,却忽视了未雨绸缪。

如今,若想平静心智,最常被推荐的是冥想。去寺庙、森林等僻静之地,环境本身就能帮助平静,开始体验平和。但现实是,大多数人无法前往这些地方,而是生活在快节奏、拥挤的城市和工作中,而这些地方恰恰最需要平和。因为在森林中保持平静不难,而在外界刺激不断触发情绪时,才更能体现冥想的价值。

这也是我为何坚持通过播客和访谈分享这些理念,即便受到批评。人类天生需要社群生活,无法孤立存在。当我知道某些东西有价值、有帮助,且无需花钱,只需实践就能改善生活,就觉得应该分享出去,无论其起源或传统如何,只要实用、有益即可。

我一直以为僧侣是天生选择这种生活的,却没意识到有人像你一样,拥有 MBA 等学位后才选择这条道路。为何放弃原来的生活?我在德国长大,按部就班接受学术教育,但后来意识到想投身真正有内在意义的事 —— 不想推销自己不认同的产品,也不想提供不擅长的服务。

从四岁起,我就长期练习中国功夫,这帮助我在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下完成学业。身体训练一直是我平衡能量的方式,也是创建欧洲少林寺的初衷 —— 不必出家,但需关注某些核心实践。我并非天生僧侣,所以不会要求大家都成为僧侣,而是希望结合世俗与修行。

如果觉得生活缺少什么,该从何开始?若生活顺遂,可能不会产生疑问。但我相信,随着生命延续或对生活模式的观察,问题终将浮现。不提问,就无法获得答案。我曾属于 “不断成就” 的类型,工作狂、控制欲强,但在达成许多目标后,仍困惑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吗?”,感觉物质成就过于肤浅。

我们赤手空拳来到世界,也将一无所有地离开,于是追问:这一切的意义何在?这是个人旅程,但通过观察周遭,我逐渐理解 “模式” 的存在。一方面,人人渴望自由,另一方面,结构和模式又限制自由。就像身体遵循生物模式,心智和行为也遵循某种模式。

以欲望为例:从渴望第一部诺基亚手机到智能手机,得到后很快遗忘。若一生都在追逐这种模式 —— 想要、奋斗、得到、再想要 —— 最终会发现快乐难以持续。观察这种模式,就能打破无意识的循环。

如何中断 “想要 - 追求 - 得到 - 再想要” 的循环?当你被模式束缚并认同它时,无法逃脱。这时古老的智慧 “我不是身体,也不是心智” 就有帮助。试着跳出自我,像看电影一样观察自己的生活,就能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到模式。无论是否相信,这是思维实验,是觉察的开始。

觉察自己的生活模式,区分有用和无用的模式,这是第一步。冥想和正念的意义,正是培养觉察力,打破被条件限制的身份循环。我仍会设定目标,但如今更清醒地选择是否值得投入生命 —— 这才是关键,而非盲目追随模式。

你既追求进步,又强调自我接纳,如何平衡?很多时候,自我提升的需求伴随对自己的不满,直到达成目标。这也是一种循环:追求外在成就时,未达成前缺乏自我关爱,失败时更甚。为何要行动?因为感到缺失。设定目标,是因为认为达成后能获得当下没有的东西。

于是有了 “存在” 与 “行动” 的平衡问题。若只满足于 “存在”,世界将无法运转;若只 “行动”,就会像之前描述的,永远在追逐,无法享受成就。真正的平衡是:既不碌碌无为,也不盲目奔波,意识到两者的无意义,在行动与存在中找到中间点。

人们常陷入对过去的反刍,你如何看待遗憾?我希望人生只有快乐,但现实是每个人都会面对遗憾。但我认为,没有过去的经历,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面对痛苦的遗憾,只有两条路: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学会原谅 —— 原谅他人,更要原谅自己。不放下包袱,就无法前行。

很多人将遗憾、挫败感积压在内心,我相信这是许多疾病的根源 —— 被压抑的能量需要表达,可能以疾病或心理问题显现。放下,正是为了释放这些能量。

纪律和专注从何而来?这是少林哲学的重要部分。谈到进步,最快的方式是制定计划并执行,不受情绪影响。纪律不仅是坚持做该做的事,也是拒绝做已知无益的事。专注则是集中能量 —— 比如写邮件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全神贯注,才能高效完成。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流向哪里。

经过多年冥想、释放、正念和身体练习,你的心智有何不同?其实很简单:不再被外界驱动,减少强迫性和反应性。我不想再被政府决策、社会舆论等无法控制的事左右,不想依赖外部环境,因为这让我感觉无法掌控生活。

于是开始问自己:为何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内在工作和自我掌控的核心,不是解决政府或邻居的问题,而是处理那些让自己无法安心的触发点。最终结果是:无论外界如何,内心更从容。这不是麻木,而是在混乱中保持稳定,甚至能成为他人的引导者。

过去 13 年,我的工作主要是鼓励人们动起来 —— 气功、拉伸、功夫、太极,这只是开始,核心是培养觉察力。如果连身体动作都无法觉察,就更难觉察心智中的创伤。强调身体练习,是成为觉察者的第一步,之后才能深入探索内心隐藏的部分,尽管这可能带来不适,但唯有面对,才能获得自由。

面对内心黑暗需要勇气,如何看待这种勇气?武术训练让我明白:每次痛苦的挑战后,都会有成长。人生中值得追求的事物,都不会轻易获得。面对自我也是如此,正如无数视频所说:直面阴影,才能真正成长。

</markdown>

D:2025.06.16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