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呼吸 Patrick McKeown
<markdown>
呼吸的本质与影响
@Patrick McKeown : 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吸气和呼气,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理解呼吸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和精神状态。我可以调整呼吸的速度、量,甚至停止呼吸,或者改变呼吸的方式。通过这些调整,我能够影响大脑的血流量,减少或增加高达20%到40%。对我来说,呼吸是自我调节的关键工具,它能改善大脑的血流,提高氧气输送,改善睡眠质量,平衡神经系统,并最终控制我的生理机能。我发现,通过有意识地改变呼吸模式,我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我的心理状态,减少焦虑,提高专注力。对我而言,呼吸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强大的自我调节工具,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我的身心状态。
**Deep Dive**
分享图
呼吸:掌控身心状态的秘密武器——与Patrick McKeown的对话
我与呼吸再教育专家Patrick McKeown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向我揭示了呼吸的奥秘,以及如何通过呼吸来改善身心健康。这并非简单的吸气呼气,而是一个复杂精妙的系统。
McKeown指出,呼吸包含多个维度:速度、容量、暂停和方式。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我们可以显著影响身体和精神状态。例如,他提到,通过控制呼吸,可以使大脑血流量在20%到40%的范围内波动。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基于对呼吸机制的深刻理解。
呼吸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对大脑的影响。 通过减少或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我们可以直接影响大脑的血流量和神经元的兴奋性。过量呼吸会排出过多二氧化碳,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发脑雾、焦虑甚至四肢冰冷等症状。而控制呼吸,保持适量的二氧化碳,则能促进血液向大脑输送,提高认知能力,并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使大脑更加平静。这与Bohr效应密切相关: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降低血液pH值,使血红蛋白更容易释放氧气到组织器官。
睡眠质量与呼吸息息相关。 不良的呼吸模式,例如张口呼吸、胸式呼吸和快速呼吸,会持续向大脑发出身体处于威胁中的信号,导致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从而影响睡眠质量。而通过改善呼吸模式,例如闭口鼻式呼吸,我们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压力反应,从而促进更优质的睡眠。
呼吸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McKeown强调,焦虑和恐慌症患者中,高达75%存在呼吸功能障碍。通过调整呼吸模式,我们可以直接影响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焦虑和压力。他指出,许多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存在神经元过度兴奋的情况,导致过度思考和焦虑。而通过控制呼吸,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有效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使大脑平静下来。
并非所有呼吸练习都适合所有人。 McKeown 提醒,呼吸练习需要根据个人的呼吸模式、健康状况、年龄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盲目跟风,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焦虑或恐慌。他建议,在进行任何呼吸练习之前,最好先评估自身的呼吸模式,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
关于“过度换气”的讨论。 McKeown 对“控制性过度换气”这种呼吸练习持谨慎态度。虽然这种练习在释放创伤和情绪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他指出,过度换气会降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引发压力反应。长期进行这种练习,可能会降低对二氧化碳的耐受性,并对日常呼吸模式产生负面影响。他建议,在进行这种练习时,应谨慎小心,并注意自身反应。
鼻呼吸的重要性。 McKeown 强烈推荐鼻呼吸。鼻腔中的结构能够过滤、加温、加湿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呼吸节奏。鼻呼吸更有利于促进膈肌的活动,改善呼吸效率,并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他甚至建议,在进行运动时也尽量采用鼻呼吸,以提高运动表现和恢复能力。
关于改善面部形态。 McKeown 指出,长期张口呼吸会影响面部发育,特别是儿童时期。正确的舌位和鼻呼吸对于面部骨骼的发育至关重要。他建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呼吸模式,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呼吸习惯。
结语:
通过与McKeown的对话,我深刻认识到呼吸的重要性。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功能,更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专注力、缓解焦虑,并最终掌控自身的身心状态。 这需要我们关注呼吸的各个方面,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练习方法,切勿盲目跟风。 更重要的是,要将呼吸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好的,这是对该访谈节目全部内容的中文详细复述。
这次访谈是主持人Aaron Alexander与世界知名的呼吸专家Patrick McKeown的深度对话。Patrick是**“氧气优势法”(Oxygen Advantage)和“布捷伊科诊所”(Buteyko Clinic)**的创始人。他们从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呼吸”出发,深入探讨了呼吸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情绪、睡眠乃至面部结构,并揭示了许多关于呼吸的常见误解和科学真相。
**第一部分:呼吸的基础与力量**
**1. 什么是呼吸?**
- 呼吸是可控的系统:Patrick指出,呼吸不仅仅是吸气和呼气。它是一个我们可以主动影响的系统,通过改变呼吸的速度、深度、是否暂停以及通过鼻子还是嘴巴,我们可以对身心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 呼吸的强大力量:呼吸的力量甚至可以超过体育锻炼。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增加或减少20-40%。
**2. 二氧化碳(CO2)的误解与真相**
- 个人经历:Patrick分享了自己早年的一次经历。在一次考试前,他为了冷静下来,进行了缓慢而深沉的“大呼吸”,结果却感到头晕目眩。
- 过度呼吸的危害:他当时并不知道,那种“大呼吸”导致他过度呼出了二氧化碳。CO2水平的降低,会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减少了流向大脑的血液,导致头晕。
- CO2是朋友,而非敌人:
- 血管舒张:CO2是天然的血管舒张剂。保持适度的CO2水平,能确保血液顺畅地流向大脑和身体各处。
- 波尔效应(Bohr Effect):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CO2的存在会促使血红蛋白更有效地释放氧气给组织和器官。如果CO2过低,血红蛋白会紧抓氧气不放,导致组织缺氧。
- 稳定神经元兴奋性:适度的CO2水平能降低血pH值,从而减少大脑神经元的过度兴奋。
**第二部分:呼吸与大脑及心理健康**
**1. 呼吸与神经元兴奋性**
- 古老的发现:早在1924年,研究人员就发现通过改变呼吸(增加CO2)可以减少癫痫发作。
- 大脑通过呼吸自我调节:1988年的一篇重要论文指出:“大脑通过调节呼吸来控制自身的兴奋性。”
- 心理问题的生理基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恐慌)的生理基础之一,就是神经元兴奋性过高。大脑细胞过度放电,导致思绪纷飞、无法平静。
- 呼吸作为干预手段:通过轻柔、缓慢、经鼻的呼吸,我们可以增加体内的CO2,从而生理性地降低大脑的兴奋性,为心灵的平静创造基础。
**2. 大脑在“监视”你的呼吸**
-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的**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ötzinger complex)**会持续“监视”我们的呼吸节律。
- 当我们呼吸得又快又重时,大脑会将其解读为**“身体处于威胁之下”的信号,并立即启动“战或逃”**反应。
- 这意味着,我们日常的呼吸模式,每时每刻都在向大脑传递“安全”或“危险”的信息。
**3. 功能失调的呼吸(Dysfunctional Breathing)**
- 普遍性:75%的焦虑症患者、30%的哮喘患者都存在功能失调的呼吸模式。
- 三大维度:
- 生化维度:CO2水平是否正常。
- 生物力学维度:是胸式呼吸还是腹式呼吸。
- 心理生理维度:身心连接是否顺畅。
- 个性化原则:Patrick强调,呼吸练习必须个性化。一个好的呼吸教练会先评估你现有的呼吸模式,再为你量身定制练习,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恐慌。
**第三部分:关于呼吸练习的争议与探讨**
**1. “深呼吸”的误解**
- 最大的误解:“深呼吸”被错误地理解为“大呼吸”。
- 真相:“深”(Deep)指的是呼吸的位置,即动用横膈膜,让呼吸深入到肺部的下端;而“大”(Big)指的是呼吸的量。
- 正确的做法:真正的深呼吸应该是安静、缓慢、经由鼻腔、由横膈膜带动的呼吸。而用力的大呼吸反而会造成过度换气。
**2. 控制性过度换气(如Wim Hof法)的利弊**
- 益处:Patrick承认,很多人通过这种练习(快速、用力地呼吸)获得了情绪释放和创伤疗愈的积极体验。
- 机制:其效果很可能源于快速降低CO2水平,从而改变血液pH值,诱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生理变化。
- 潜在风险:
- 依赖性:人们可能会依赖这种练习带来的欣快感。
- 改变日常呼吸:长期练习可能降低大脑对CO2的耐受性,导致日常呼吸模式变得更快、更重。
- 对特定人群的危险:对于已有慢性过度换气、癫痫、心血管问题或恐慌症的人来说,这种练习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中风等严重后果。
- 血氧饱和度骤降:在多轮过度换气和长时间屏息后,血氧饱和度可能降至50%以下,这对心脏和大脑都是巨大的压力。
- Patrick的谨慎态度:他从业23年,见过呼吸练习带来的巨大益处,也见过其引发的严重问题。他强调,呼吸练习非常强大,必须谨慎对待,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3. 如何评估是否适合过度换气练习?**
- Patrick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筛选工具:控制暂停(Control Pause)或BOLD分数。
- 方法:正常呼吸几分钟后,进行一次正常的呼气,然后捏住鼻子屏息,直到感觉到第一次明确的呼吸欲望。
- 评估:如果屏息时间低于25秒(特别是低于10秒),则不建议进行过度换气练习,因为这表明你可能已经存在慢性过度换气或CO2耐受性差的问题。
**第四部分:呼吸与外貌及生活方式**
**1. 呼吸如何塑造你的脸?**
- 口呼吸的负面影响:
- 这是自1872年就被医学界认识到的问题。
- 长期用嘴呼吸,会导致舌头位置下沉,无法对上颚(maxilla)形成支撑。
- 这会影响儿童的面部发育,导致脸型变长、牙齿拥挤、鼻子弯曲、下巴后缩等问题,形成所谓的**“腺样体面容”(adenoid faces)**。
- 美貌与健康的联系:我们之所以天生觉得对称、宽阔的面部结构好看,是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更健康的呼吸道、更好的睡眠质量和更优良的健康状况。
- 如何改善?
- 核心在于儿童期:越早纠正口呼吸,效果越好。
- 正确的舌头姿势:舌头的三分之二应该轻轻贴在上颚,这被称为**“Mewing”**。
- 肌功能疗法(Myofunctional Therapy):可以帮助训练口腔和面部肌肉。
- 成人干预:Patrick分享了自己40多岁时通过牙科矫正器来扩宽上颚的经历。
#### 2. 睡眠呼吸与口贴
- 口呼吸与睡眠障碍:50%的成年人睡觉时用嘴呼吸,这与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密切相关。
- 口贴的作用:可以帮助保持嘴巴闭合,促进鼻呼吸。Patrick自己已经使用了25年。
- 使用口贴的注意事项:
- 不能强迫:如果鼻腔不通畅,不能强行使用口贴。
- 对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风险:某些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需要通过嘴巴“喷气”(mouth puffing)来维持气道开放。如果口贴完全封住嘴巴,可能会加重病情。
- 推荐的口贴类型:他推荐自己设计的MyoTape,它只环绕嘴唇,将嘴唇轻轻合上,而不是完全封死。
-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口贴?: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早上醒来时嘴巴是否干燥。如果干燥,说明你夜间在用嘴呼吸。
**总结:回归基础,优化呼吸**
整场访谈的核心思想是:
- 呼吸是一个强大而可控的系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 二氧化碳是朋友而非敌人,维持适度的CO2水平对血液循环、氧气输送和神经稳定至关重要。
- 轻柔、缓慢、经由鼻腔、由横膈膜带动的呼吸是最佳的日常呼吸模式。
- 鼻呼吸是健康的基础,对睡眠、面部发育和运动表现都有深远的好处。
- 呼吸练习需要个性化,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人。在尝试剧烈的呼吸练习(如过度换气)前,应谨慎评估自身状况。
Patrick McKeown通过他深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听众揭示了呼吸的奥秘,并提供了一系列简单而有效的工具,帮助人们通过优化这一最基本的生命功能,来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
</markdown>
D:2025.06.14<markdown>
好的,这是对该访谈节目全部内容的中文详细复述。
这次访谈是主持人Aaron Alexander与世界知名的呼吸专家Patrick McKeown的深度对话。Patrick是**“氧气优势法”(Oxygen Advantage)和“布捷伊科诊所”(Buteyko Clinic)**的创始人。他们从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呼吸”出发,深入探讨了呼吸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情绪、睡眠乃至面部结构,并揭示了许多关于呼吸的常见误解和科学真相。
**第一部分:呼吸的基础与力量**
**1. 什么是呼吸?**
- 呼吸是可控的系统:Patrick指出,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吸气和呼气。它是一个我们可以主动影响的系统,通过改变呼吸的速度、深度(潮气量)、是否暂停(屏息)以及通过鼻子还是嘴巴呼吸,我们可以对身心状态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 呼吸的强大力量:呼吸的力量甚至可以超过体育锻炼。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增加或减少20-40%。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拥有巨大的调控能力。
**2. 二氧化碳(CO2)的误解与真相——CO2是朋友,而非敌人**
- 个人经历的启示:Patrick分享了自己早年的一次经历。在一次重要考试前,他为了让自己冷静下来,进行了他当时认为的“深呼吸”——缓慢而深沉地大口呼吸。结果却感到头晕目眩,精神恍惚。
- 过度呼吸的危害:他当时并不知道,那种“大呼吸”实际上导致他过度呼出了二氧化碳(CO2)。血液中CO2水平的降低,会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减少了流向大脑的血液,导致了头晕和定向障碍的症状。
- CO2在生理中的关键作用:
- 血管舒张剂:CO2是天然的血管舒张剂。维持血液中适度的CO2水平,能确保血液顺畅地流向大脑和身体各处。
- 波尔效应(Bohr Effect):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CO2的存在(准确地说是CO2引起的血液pH值轻微下降)会促使血红蛋白更有效地释放氧气给组织和器官。如果CO2水平过低,血红蛋白会紧抓氧气不放,反而导致组织缺氧,尽管血液中的氧饱和度可能很高。
- 稳定神经元兴奋性:适度的CO2水平能轻微降低血液pH值,这有助于减少大脑神经元的过度兴奋。
**第二部分:呼吸与大脑及心理健康**
**1. 呼吸模式与神经元兴奋性**
- 古老的医学观察:早在1924年,研究人员就发现通过改变呼吸模式(具体来说是增加CO2浓度)可以帮助减少癫痫发作。
- 大脑通过呼吸进行自我调节:1988年的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Somjen & Balestrino)指出:**“大脑通过调节呼吸来控制自身的兴奋性。”**这个控制的核心机制就是CO2及其对血液pH值的影响。
- 心理健康问题的生理基础:精神科医生Michael Binder提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恐慌、过度思考、强迫性思维)的生理基础之一,就是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过高。大脑细胞像失控的烟花一样到处放电,导致思绪纷飞、无法平静。
- 呼吸作为干预手段:通过学习轻柔、缓慢、经鼻的呼吸,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体内的CO2,从而生理性地降低大脑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为心灵的平静和专注创造坚实的生理基础。
**2. 大脑时刻在“监视”你的呼吸**
-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大脑脑干区域的**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ötzinger complex)**如同一个呼吸节律的“监视器”,持续监测我们的呼吸模式。
- 当我们无意识地呼吸得又快又重时(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大脑会将其解读为**“身体处于威胁之下”的信号,并立即启动“战或逃”(fight-or-flight)**的应激反应。
- 这意味着,我们日常的、无意识的呼吸模式,每时每刻都在向大脑传递关于我们是“安全”还是“危险”的关键信息。
**3. 功能失调的呼吸(Dysfunctional Breathing)的普遍性与影响**
- 普遍存在:Patrick指出,高达75%的焦虑症和恐慌症患者、30%的哮喘患者都存在功能失调的呼吸模式。
- 三大评估维度:
- 生化维度:关注CO2水平是否正常。
- 生物力学维度:关注呼吸是胸式呼吸还是腹式(横膈膜)呼吸,呼吸的模式是否高效。
- 心理生理维度:关注呼吸与身心状态的连接是否顺畅。
- 个性化原则的重要性:Patrick强调,呼吸练习必须高度个性化。一个好的呼吸教练会首先仔细评估你现有的呼吸模式,再为你量身定制练习方案。盲目地进行不适合自己的呼吸练习,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恐慌发作。
**第三部分:关于呼吸练习的常见误解与科学探讨**
**1. “深呼吸”的真正含义**
- 最大的误解:大众普遍将“深呼吸”错误地理解为“大口呼吸”。
- 真相:“深”(Deep)指的是呼吸的位置和方式,即充分动用横膈膜,让呼吸深入到肺部的下端,实现三维的扩张;而“大”(Big)则仅仅指的是呼吸的量(潮气量)。
- 正确的“深呼吸”:应该是安静、缓慢、经由鼻腔、由横膈膜主导的呼吸。而那些短促、用力的大口呼吸,往往会导致过度换气,弊大于利。
**2. 控制性过度换气(如Wim Hof法、有意识连接呼吸)的利弊**
- 潜在益处:Patrick承认,很多人通过这类练习(通常涉及快速、用力地呼吸,有时伴随长时间屏息)获得了深刻的情绪释放和创伤疗愈的积极体验。
- 可能的机制:其效果很可能源于人为地快速降低CO2水平,从而改变血液pH值,诱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和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可能类似于一种“重置按钮”。
- 潜在风险与谨慎考量:
- 欣快感依赖:练习者可能会对过度换气带来的欣快感产生依赖。
- 干扰日常呼吸模式:长期或不当的过度换气练习,可能降低大脑对CO2的正常耐受性,导致日常的无意识呼吸模式也变得更快、更重,反而加剧潜在的慢性过度换气问题。
- 对特定人群的危险:对于本身就存在慢性过度换气综合症、癫痫、严重心血管问题或恐慌症的人来说,这类练习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中风等严重不良事件。Patrick提到他见过一些因此出现健康问题的案例。
- 血氧饱和度骤降的风险:在多轮过度换气和长时间屏息后,血液中的氧饱和度可能降至危险的低水平(如50%以下),这对心脏和大脑都是极大的生理压力。
- Patrick的谨慎态度:他从业23年,见过呼吸练习带来的巨大益处,也目睹过其潜在的风险。他强调,呼吸练习非常强大,必须谨慎对待,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他个人更倾向于温和、可持续的呼吸方法。
**3. 如何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进行控制性过度换气练习?**
- Patrick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筛选工具:控制暂停(Control Pause)或BOLD分数(BOLT Score - Body Oxygen Level Test)。
- 测试方法:在平静休息状态下,正常呼吸几分钟。然后,进行一次正常的呼气(通过鼻子),接着捏住鼻子开始屏息,计时直到感觉到第一次明确的呼吸欲望或膈肌不自主地抽动。然后恢复正常呼吸(关键是恢复呼吸时不能大口喘气)。
- 评估标准:如果屏息时间低于25秒(特别是如果低于10-15秒),则强烈建议不要进行控制性过度换气练习,因为这通常表明你可能已经存在慢性过度换气的问题,或者身体对CO2的耐受性较差。
**第四部分:呼吸与外貌、运动及生活方式的深远联系**
**1. 呼吸如何塑造你的面容?——“腺样体面容”的警示**
- 口呼吸的负面连锁反应:
- 这是一个自1872年就被医学界详细描述的问题。
- 长期用嘴呼吸,会导致舌头位置下沉(无法正常支撑上颚),进而影响儿童的颌面部骨骼发育。
- 其结果可能包括:脸型变长、上颚狭窄、牙齿拥挤、鼻子弯曲(因为上颚发育不良,没有给鼻中隔足够的生长空间)、下巴后缩等,形成典型的**“腺样体面容”(adenoid faces)**。
- 美貌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我们之所以天生觉得对称、宽阔、特征鲜明的面部结构好看,不仅仅是审美问题。从进化角度看,这样的面容通常意味着更健康的呼吸道结构、更好的睡眠质量和更优良的整体健康状况,这些都是选择配偶时的重要潜意识指标。
- 如何改善?——儿童期是黄金窗口
- 核心在于儿童期:越早发现并纠正儿童的口呼吸问题,对其面部发育和整体健康的影响就越积极。
- 正确的舌头姿势(Mewing):舌头的主体(特别是后三分之二)应该时刻轻轻贴合在上颚。
- 口腔肌功能疗法(Myofunctional Therapy):可以帮助训练和强化口腔及面部肌肉,促进正确的舌头姿势和鼻呼吸。
- 成人干预的局限性:成年后,虽然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如Mewing、咀嚼硬物等)可能对面部肌肉和功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但想要显著改变已经定型的骨骼结构是非常困难的。Patrick分享了自己40多岁时通过佩戴牙科矫正器来扩宽上颚的经历,这并非单纯依靠呼吸或舌头练习就能达到的。
#### 2. 睡眠呼吸与口贴的正确使用
- 口呼吸是睡眠的大敌:高达50%的成年人在睡眠中用嘴呼吸,这与打鼾、睡眠呼吸暂停以及睡眠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 口贴的辅助作用:使用口贴可以帮助在睡眠中保持嘴巴闭合,从而促进和维持鼻呼吸。Patrick本人已经坚持使用口贴长达25年。
- 使用口贴的注意事项与潜在风险:
- 前提是鼻腔通畅:如果鼻腔本身存在严重阻塞(如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急性发作、儿童腺样体肥大等),则不能强行使用口贴。
- 对特定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风险:有一部分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睡眠中需要通过嘴巴进行一种补偿性的“喷气”(mouth puffing)动作来维持气道的开放。如果使用完全封死嘴巴的口贴,可能会干扰这种代偿机制,反而加重病情。一项研究显示,使用口贴后,50%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情况改善,但另外50%却恶化了。
- 推荐的口贴类型:Patrick推荐他自己参与设计的MyoTape。这种口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直接封住嘴唇,而是环绕嘴唇周围,通过轻柔的张力将嘴唇自然合拢,同时允许在必要时进行“喷气”。
- 如何判断夜间是否口呼吸?: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早上醒来时嘴巴是否感觉干燥。如果经常口干,则很可能在夜间用嘴呼吸。
**3. 呼吸与运动表现——“氧气优势”的实践**
- 鼻呼吸是运动的基础:Patrick强烈倡导在运动中(包括热身、低中强度训练,甚至逐渐过渡到高强度训练)坚持鼻呼吸。
- 鼻呼吸的益处:
- 天然的空气调节器:鼻腔能过滤、加温、加湿吸入的空气。
- 增加CO2耐受性:鼻呼吸的阻力略大于口呼吸,有助于提高身体对CO2的耐受性。
- 优化气体交换:促进更深、更高效的横膈膜呼吸。
- 保护心脏:运动生理学家George Dallam的研究表明,耐力运动员在运动中坚持鼻呼吸,可能有助于减少心脏纤维化的风险,因为鼻呼吸能更好地维持CO2水平,从而保证心脏在剧烈运动时获得更充分的血液供应。
- 运动员的呼吸盲点:许多运动员只关注肌肉和心肺训练,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呼吸模式优化。
**总结:回归基础,重新认识呼吸的价值**
整场访谈的核心思想是:
- 呼吸是一个极其强大且可被我们主动调控的生理系统,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健康(从大脑供血到神经元兴奋性、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情绪、专注力)。
- 二氧化碳(CO2)是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维持血液中适度的CO2水平对于优化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向组织的释放以及稳定神经系统至关重要。过度呼吸导致的CO2流失反而有害。
- 轻柔、缓慢、经由鼻腔、由横膈膜主导的呼吸是最佳的日常呼吸模式。这能帮助我们维持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减少不必要的应激反应。
- 鼻呼吸是健康的基石,对日间清醒度、夜间睡眠质量、儿童颌面部发育乃至运动表现都有着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 呼吸练习需要个性化和循序渐进。没有一种呼吸方法适合所有人。在尝试任何新的、特别是较为剧烈的呼吸练习(如控制性过度换气)之前,应谨慎评估自身状况,最好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Patrick McKeown通过他深厚的科学知识背景和长达二十余年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听众揭示了呼吸的诸多奥秘,并提供了一系列简单、实用且基于科学的工具,帮助人们通过优化这一最基本、最容易被忽视的生命功能,来显著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markdown>
D:2025.06.14
<markdown> </mark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