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 Joe Zundell

<markdown>

主持人首先向嘉宾Joe Zundell博士提问:“癌细胞到底吃什么?”

Zundell博士说,大众普遍认为癌细胞以葡萄糖为食,所以吃糖会滋养癌细胞。同时,也有说法认为酮体对癌症有益,但也存在相反的观点。这使得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癌细胞的“食谱”:多样性与适应性

Zundell博士解释说,这个问题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为癌细胞非常具有适应性,其代谢潜能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环境下,癌细胞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底物作为“食物”:

  • 葡萄糖:这是癌细胞的一个重要能量来源,也是研究较多的方面。癌细胞会增加糖酵解速率(瓦尔堡效应, 癌症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但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能量,也是为了利用糖酵解的中间产物进行其他代谢活动。
  • 核酸衍生物:用于驱动DNA合成。
  • 氨基酸:癌细胞可以直接摄取氨基酸,也可以通过分解蛋白质来获取氨基酸,以支持三羧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Krebs Cycle)和电子传递链(ETC)等代谢途径的通量。
  • 脂肪:某些癌症(如肝癌)会依赖脂肪。特定酶(如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在某些癌症中会上调,以分解特定类型的脂肪,使其进入促进癌细胞生长的过程。

总结来说,癌细胞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消耗所有维持生命所需的大分子(糖、脂肪、蛋白质、核酸),因为它们本身就起源于正常的健康细胞,拥有利用这些燃料来源的代谢机制。

癌症生物学家的挑战

作为癌症生物学家,其工作是找出如何利用这些代谢机制来靶向癌细胞,同时不伤害健康细胞。将这两者分离开来极其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

不能简单地“饿死”癌细胞

Zundell博士强调,不能简单地通过让癌症患者不吃某些营养素(如葡萄糖或氨基酸)就期望能以有意义的方式损害癌细胞代谢,而不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生活很少有如此简单二元对立的解决方案。

低碳水饮食与“葡萄糖节约效应”的思考

主持人提到,低碳水饮食会产生“葡萄糖节约效应”,即减少线粒体对葡萄糖的依赖,使葡萄糖可以用于其他重要途径。这引发了他的一个思考:这种节约下来的葡萄糖是否可能被癌细胞利用?他知道某些癌症在低碳水饮食下反而更危险。Zundell博士没有直接回答哪种癌症会这样,但承认了这种复杂性。

代谢不健康与癌症风险

主持人提问:代谢不健康的人是否比代谢健康的人更容易患癌症?

Zundell博士肯定地回答:是的。

慢性疾病会增加癌症风险,例如酗酒与肝癌、胰腺癌相关;肥胖与13种不同类型的癌症相关。

代谢不健康的人更容易患上大多数人类癌症,但通常不是先得癌症,而是先出现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这些疾病改变了器官的代谢环境,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癌症。

癌症早期,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如何分配燃料?

主持人好奇,如果身体里有未被发现的癌细胞,当摄入食物(如一个苹果,产生葡萄糖)后,这些燃料是如何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之间分配的?癌细胞是否会以特殊方式“抢夺”燃料?

Zundell博士谨慎地回答:在某些情况下是的,癌细胞可以被糖(特指葡萄糖)滋养。但癌细胞分配和利用葡萄糖的方式与健康细胞不同,这正是疾病状态与健康状态的区别之一,尤其是在癌症早期。

早期检测与代谢变化的复杂性:在癌症早期很难检测和确定这些代谢差异。癌细胞的代谢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着生长和适应环境而改变。例如,肝癌早期可能上调糖异生相关酶以补充糖酵解或磷酸戊糖途径,但晚期可能因为能量上不利而下调这些酶(如FBP1)。

并非人人时刻都有癌细胞:因此,不能说长期低碳水饮食就能降低癌症风险,因为大脑等器官高度依赖葡萄糖代谢。

特定癌症与饮食:某些特定癌症可能对饮食干预更敏感。例如,胰腺癌,由于胰腺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中的作用,低碳水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而有益(如果该癌症与胰岛素信号正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癌症都如此。

癌细胞的“脂肪适应”

主持人提出,既然正常细胞可以“脂肪适应”(在生酮状态下提高利用脂肪供能的效率,同时对葡萄糖的耐受性降低),那么癌细胞是否也能同样适应?

Zundell博士再次肯定:是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点。

饮食干预与化疗增敏: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将生酮饮食与化疗药物结合,以改变胰腺癌细胞的代谢谱,使其对化疗更敏感。这种“脂肪适应”改变了癌细胞的代谢程序,为化疗药物创造了一个“机会窗口”。如果患者采用高碳水饮食,可能就不会有同样的效果。

饮食周期的未知性:至于是否需要来回切换饮食以维持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具体的时间节点,目前尚不清楚,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

饮食研究的挑战:相比于单一小分子药物,改变饮食的干预更难控制和标准化,这也是为什么代谢疗法研究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

饮食干预的前景:尽管如此,饮食干预在治疗胰腺癌、肾癌、肝癌、胆囊癌甚至脑癌(如胶质母细胞瘤,因其高度依赖葡萄糖)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例如,低碳水饮食可能改变胶质母细胞瘤的代谢谱,使其对化疗更敏感(当然,药物如何穿过血脑屏障是另一个挑战)。

大脑对葡萄糖的偏爱:主持人提到大脑“偏爱”酮体的说法。Zundell博士纠正,大脑实际上偏爱葡萄糖,只是在缺乏葡萄糖时会适应性地使用酮体。正因为癌细胞(如胶质母细胞瘤)和大脑都高度消耗葡萄糖,所以在PET扫描(利用标记的葡萄糖分子)中,有时难以区分大脑中的肿瘤,需要进行图像减影处理。

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与代谢综合征

主持人提到,他之前与Lane Norton诺顿 讨论过关于赤藓糖醇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戊糖磷酸途径。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赤藓糖醇水平较高,这是因为戊糖磷酸途径会产生赤藓糖醇作为副产品,而非因为他们食用了赤藓糖醇。这引出了主持人的一个问题:

问题:如果戊糖磷酸途径在代谢不健康的人群中更为活跃,这是否意味着癌细胞有更多机会通过这条途径(例如产生核酸用于DNA合成)获得燃料,从而更容易在饮食干预下存活?

Zundell博士再次肯定:是的。

  • 戊糖磷酸途径的通量增加确实会导致DNA合成等过程的上调,这在多种癌症中都能观察到。
  • 已经有针对这些机制的分子靶向药物,例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就靶向叶酸代谢中的一个酶,而叶酸代谢与戊糖磷酸途径的部分通量相关。
  • 这些机制在许多代谢不健康的人群中确实存在,并与多种癌症中观察到的机制直接相关。

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基础的重要性

主持人感慨,这让他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多么重要。

Zundell博士回应:美国癌症发病率年轻化(胰腺癌、肝癌、结肠癌等在年轻人中高发)令人担忧,这与环境、饮食(与肥胖相关的因素)、久坐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他强调,即使工作繁忙,也要尽量保持活跃。

回归基础: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因素(如饮食和运动)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不应为了追求新奇的“生物黑客”方法而忽视基础。

对Thomas Seyfried代谢癌症理论的看法

主持人提问Zundell博士对Thomas Seyfried的癌症代谢理论(认为癌症主要是代谢疾病而非基因疾病)的看法。

Zundell博士表达了对Seyfried、Valter Longo、Caroline Bartman等研究者的尊敬,他们对理解癌细胞代谢做出了巨大贡献。

批评之处在于过度解读与简化:Zundell博士认为,问题往往不在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本身,而在于其他人(包括一些科学传播者)对他们研究的误读和过度简化,以支持自己已有的观点。科学家需要更谨慎、更准确地传播代谢方面的知识,避免过度渲染。Seyfried有时可能在教学和魅力之间略显不足。

癌症是代谢疾病也是基因疾病:Zundell博士认为,Seyfried有时过分强调肿瘤学家和癌症生物学家将癌症视为纯粹的基因疾病。他认为,在过去十年中,随着技术进步和对癌细胞代谢理解的加深,以及FDA批准了靶向癌细胞代谢的药物,学术界普遍认为癌症既是基因疾病也是代谢疾病

癌症的起源:多重打击假说(Two-Hit Hypothesis):Alfred Knudson在几十年前提出的“二次打击假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该假说认为,癌症的发生通常需要不止一个事件。例如,p53基因突变(约50%癌症中存在)本身并不足以导致癌症,还需要其他因素(如环境刺激物——饮食、吸烟、饮酒等导致的额外突变或酶的上调)的共同作用。这些事件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遗传的,可以是代谢的,也可以是基因的,通常是两者结合。

运动与乳酸是否会滋养癌症?

主持人提到一个常见的担忧:运动会产生乳酸,而乳酸可能为癌细胞供能。

Zundell博士回应:理论上可能,但运动的益处远远大于潜在的弊端。即使乳酸可能进入某些促进癌细胞生长的途径,运动带来的其他益处(如促进淋巴液流动)更为重要。

淋巴系统与免疫:淋巴液的流动依赖于肌肉收缩。淋巴系统是免疫细胞在体内巡逻、清除病原体和受损组织(包括癌细胞)的重要通道。运动能有效促进淋巴流动,从而增强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的能力。

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分关注乳酸的潜在负面影响而忽视运动的整体益处是不可取的。

运动范围与淋巴引流

主持人追问,运动的范围(例如只练上半身 vs. 全身运动,以及动作幅度)是否会影响淋巴引流效果。

Zundell博士坦言: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只能进行假设性推测。他认为,更大的运动范围通常能更好地刺激肌肉生长(在不受伤的前提下),因此可能对淋巴引流更有利,但尚无定论。

心理压力、免疫抑制与癌症

主持人提问:心理压力(慢性交感神经兴奋)是否会导致癌症?以及免疫抑制是否会影响癌症生长?

心理压力与癌症:很难直接建立因果关系,但压力常常与不良行为(如饮酒、吸烟、久坐、不健康饮食)相关联,而这些不良行为确实会增加癌症风险。

癌细胞的免疫抑制微环境:癌细胞会主动创造一个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以阻止免疫细胞进入并攻击它们。例如,它们可能降低肿瘤周围的pH值,使特定免疫细胞难以存活。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的目标就是打破这种免疫抑制,让免疫细胞能够重新进入肿瘤并发挥作用。例如,PD-L1抑制剂可以阻止癌细胞向T细胞发出“停止攻击”的信号。在进行免疫治疗前,有时会通过放射性诊断来评估肿瘤内T细胞的浸润情况,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从PD-L1抑制剂中获益。

通过组织学和流式细胞术评估免疫状态:可以通过肿瘤活检进行组织学染色,或通过血液/淋巴结活检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来评估免疫细胞的数量和状态。如果患者整体免疫抑制(如T细胞数量极少),那么肿瘤内T细胞浸润的可能性也较低。HIV/AIDS等免疫抑制患者患癌风险确实更高。

免疫系统与癌症的复杂博弈: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种类和状态非常复杂。有些免疫细胞甚至可能抑制其他抗癌免疫细胞的活性。如何有效地调节这种复杂的免疫博弈是癌症治疗的一大挑战。

降低癌症风险的三大生活方式建议

请Zundell博士给出降低癌症风险的三大生活方式建议。

  1. 运动:形式不重要,关键是做自己喜欢且能长期坚持的事情,避免受伤。
  2. 睡眠:规律的睡眠对维持昼夜节律至关重要,而昼夜节律失调会影响器官代谢健康。Zundell博士提到,最新的研究表明,睡眠的规律性(每天睡同样时长)比总时长更重要
  3. 减少致癌物暴露:这很宽泛,包括饮食和行为。例如,众所周知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癌症风险,因为含有致癌物。应尽可能减少这些行为。偶尔的雪茄或小酌无伤大雅,身体可以处理,但剂量决定毒性。还应注意减少紫外线辐射暴露等。

对科学传播的思考

Zundell博士强调,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尤其是在癌症这样的复杂领域,应避免过度关注细枝末节的机制而忽略了早已被证实的、更重要的基础行为。他也提到,科学家在向公众传播时,需要非常谨慎和清晰,避免被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

</markdown>

Edit:2025.05.23<markdown>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提供的乔·赞德尔(Joe Zundell)博士访谈内容,转换成的详尽、流畅且结构清晰的中文复述稿。

**引言:癌症研究的前沿进展与新视角**

乔·赞德尔博士,一位癌症生物学家,首先概述了癌症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特别是在治疗方法上的革新。

先进的治疗方法

  • 免疫疗法(Immunotherapies):这类疗法旨在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能更有效地识别和攻击肿瘤。
  • 靶向放射疗法(Targeted Radiotherapy):这是赞德尔博士目前工作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同“核弹头”)与一种能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面靶点的小蛋白分子相连,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避免了传统放疗对全身健康组织的损伤。
  •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这是一种新兴的免疫疗法,其原理与靶向放疗类似,但“弹头”并非放射性物质,而是化疗药物。通过将化疗药物与特异性靶向肿瘤的抗体相连,实现了化疗的精准递送。

治疗时机与剂量的新认知

  • 昼夜节律与免疫疗法:最新的研究表明,免疫疗法的给药时间会显著影响其效果。数据显示,上午到下午是癌症患者接受某些免疫疗法的最佳时间窗口。然而,赞德尔博士也坦言,由于患者的工作、通勤等现实因素,在临床实践中精确安排给药时间仍面临巨大挑战。
  • “少即是多”的剂量哲学:癌症治疗的传统观念是“在可耐受范围内使用最大剂量”。而现在,一个名为“擎天柱计划”(Project Optimus)的新趋势正在兴起。研究发现,采用更低的剂量、更长的给药周期,往往能产生更强效、更持久的生物学效应。对于免疫疗法而言,低剂量给药还能减少身体产生耐药抗体的风险,从而提高疗效。

**第一部分:环境因素与癌症风险**

高尔夫球场、农药与健康风险

  • 风险的真实性:赞德尔博士承认,居住在高尔夫球场附近确实存在因农药、化肥 runoff(径流)而增加患帕金森病或癌症的真实风险
  • 权衡与责任:他指出,这是一个关于商业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复杂权衡。他呼吁高尔夫球场应投资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以减少径流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并建议政府考虑设立更严格的居住区划限制。
  • 草甘膦(Glyphosate)与癌症:他证实,长期、高剂量地暴露于草甘膦等农药会增加患癌风险。但他强调,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只要饮食多样化、生活方式健康,并通过清洗蔬果来减少残留,由草甘膦带来的癌症风险是低的

**第二部分:观众问答——澄清常见疑惑**

年轻人是否需要担心癌症?

  • 保持谨慎而非焦虑:赞德尔博士认为,年轻人不应过度焦虑,但应保持合理的谨慎。许多增加癌症风险的行为,如吸烟、酗酒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在年轻时就已养成。
  • 结直肠癌的年轻化趋势:他特别提到了结直肠癌在年轻人中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并指出这与超加工食品摄入过多、缺乏纤维、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 早期筛查的建议:鉴于这一趋势,他建议人们可以考虑在25至30岁时开始进行相关的健康筛查。

压力和负面情绪是否会导致癌症?

  • 间接关联:赞德尔博士解释说,慢性压力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癌症,但它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患癌风险
    1. 扰乱皮质醇代谢:长期的压力会扰乱皮质醇的正常节律,这与肾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2. 导致不良行为:人们在面对慢性压力时,往往会采取不健康的行为来应对,如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
  • 负面情绪的复杂性:他认为,单纯的负面情绪(如偶尔的暴躁)本身是正常的人类体验,但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演变为慢性压力,则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他以自己过去因过度痴迷工作而导致睾酮水平急剧下降的经历为例,强调了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紧密联系。

癌症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 症状的模糊性:赞德尔博士指出,癌症的早期症状往往非常模糊或不存在,或者与许多常见的小毛病相似,因此很难仅凭症状进行早期诊断。例如,卵巢癌的早期症状可能是腹痛,这很容易被女性误认为是经期不适。
  • 明确的警示信号:他提醒,像便血(特别是大量、持续的)这类更明确的异常,应立即就医检查。

预防癌症需要多少运动量?

  • 最低有效剂量:基于现有研究,他建议的最低运动量是每周至少两次,每次至少30分钟
  • 个体化与平衡:他强调,运动量因人而异,且需要在训练与恢复、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过度训练同样有害。

日常用品中的癌症风险(除臭剂、特氟龙锅等)

  • 风险存在但可控:他承认,含铝的除臭剂和特氟龙不粘锅涂层脱落确实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但这些风险相对较低。
  • 明智的消费选择:如今市面上已有大量不含铝的除臭剂可供选择。对于不粘锅,关键在于避免过度使用至涂层明显磨损,并定期更换。
  • 简单的替代方案:主持人补充道,使用玻璃器皿代替塑料特百惠,使用不锈钢锅代替不粘锅,是简单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

过去的损伤(如吸烟)能否被逆转?

  • 取决于器官的再生能力:赞德尔博士解释说,损伤能否被逆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损器官的再生能力。例如,肺部的再生能力很差,吸烟造成的损伤难以完全恢复。而肝脏则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在戒酒后可以得到很好的修复。
  • “适应”而非“逆转”:在大多数情况下,身体并非将损伤“逆转”回原始状态,而是通过**“适应”**,即发展出新的代偿机制来绕过已造成的永久性损伤。

**第三部分:关于饮食与补剂的深入探讨**

牛奶和奶酪是否致癌?

赞德尔博士明确表示:不会。在均衡、多样化的饮食中,乳制品不会增加癌症风险。他特别指出,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开菲尔、蓝纹奶酪、帕玛森干酪等)因其富含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尤其有益。

加工肉类(如香肠、萨拉米)的风险

他认为,只要不是将加工肉类作为饮食的全部,并且与大量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搭配食用,适度消费是安全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单一食物类别而导致的营养失衡。

补剂是否能预防癌症?

  • 无直接证据:赞德尔博士谨慎地表示,目前很难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任何单一补剂能够直接降低癌症风险。
  • “填补漏洞”的作用:他认为,补剂的真正价值在于**“补充”**饮食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如果通过血液检测发现自己缺乏某种维生素(如D3),而又无法通过饮食足量获取,那么使用补剂就是明智的选择。
  • 个人选择:他个人会服用维生素D3、K2复合物、南非醉茄和Omega-3等补剂,以弥补饮食中的潜在不足。

**结论:在复杂性中寻求平衡与预防**

整个访谈中,赞德尔博士反复强调了几个核心思想:

  1. 生物学的复杂性:无论是癌症的成因、治疗还是预防,都不存在单一的“银弹”。这是一个涉及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多因素复杂系统。
  2. 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发现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应对癌症最有效的武器。
  3. 个体化的重要性: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和健康目标,来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4. 在不确定性中采取明智行动:尽管许多问题(如农药的精确风险)尚无最终定论,但我们可以采取简单、低成本的预防措施(如清洗蔬果、使用玻璃器皿)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Cancer Biologist Reveals the Habits That Cut Cancer Risk](https://i.ytimg.com/vi/xDrSKPaEn2w/hqdefault.jpg?sqp=-oaymwEiCKgBEF5IWvKriqkDFQgBFQAAAAAYASUAAMhCPQCAokN4AQ==&amp;rs=AOn4CLBtpC7Lqt9SfnFhcSmypLgAGjq8SQ)

**[Cancer Biologist Reveals the Habits That Cut Cancer Ris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rSKPaEn2w)**

</markdown>

Edit:2025.05.23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