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Philip Goff 泛心论
<markdown>
**泛心论、意识的本质和非凡宗教体验**
@Philip Goff : 我毕生致力于研究意识,并捍卫泛心论这一观点。泛心论认为意识是物理世界的一个基本且普遍存在的特征,它存在于现实的根本构成要素中,从人类到动物,甚至基本粒子。这并非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有意识,而是基本构成要素以某种简单的方式拥有意识。人类的意识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意识形式的高度进化形态。宇宙本身也可能是意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宇宙就是上帝。 我的观点在过去不被重视,但现在已成为主流学术观点。这与人们对意识的直觉体验,以及迷幻体验有关。许多人通过迷幻体验,感受到意识以一种超越普通科学认知的方式,普遍存在于宇宙中。 关于意识的定义,我将其定义为主观体验,即'存在是什么感觉'。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是简单的存在也可能拥有意识。 泛心论试图解决意识的奥秘,并提供一种将意识重新纳入科学的方法。我们应该从意识出发去解释物理现实,而不是反过来。 关于意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但意识并非公开可观察的,这限制了科学所能达到的程度。我们需要哲学来探讨各种可能性,例如:物理世界是根本的,意识是涌现的;意识是根本的,物理现实是涌现的;二者都不同。 伯特兰·罗素和威廉·詹姆斯对我的思想有深远的影响。罗素的研究为泛心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詹姆斯则以其对宗教、意识和信仰的独特见解而闻名。 @Tim Ferriss : 作为访谈者,我主要对泛心论,以及它与科学、宗教和日常经验的关联性感兴趣。我与Philip Goff探讨了泛心论的定义、其与物理学的联系,以及它对我们理解意识和现实的意义。我们还讨论了意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以及科学和哲学在研究意识中的作用。此外,我们还探讨了Philip Goff个人从无神论者转变为异端基督徒的经历,以及他如何看待宗教、神秘体验和宇宙目的。
泛心论:意识贯穿宇宙的本质
我与杜伦大学哲学教授Philip Goff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探讨了他毕生致力于研究的主题——意识,以及他所捍卫的泛心论。泛心论并非一个新奇的观点,它认为意识是物理世界的一个基本且普遍存在的特征,存在于现实的根本构成要素中。这并非意味着每一块石头、每一双袜子都拥有意识,而是指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例如电子和夸克,以某种极其简单的方式拥有意识。我们人类所体验到的丰富复杂的意识,只是这种宇宙普遍存在的简单意识形式的高度进化形态。甚至,宇宙本身也可能是一种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宇宙就是上帝,而更像是一种庞大而杂乱的、原始的意识形态。
十五年前,泛心论在西方哲学界几乎无人问津,甚至被嘲笑。然而,如今它已成为主流学术观点,在大学课堂上被广泛教授,并在学术期刊上频繁发表。这种转变令人瞩目,也与人们对意识的直觉体验,以及日益增长的迷幻体验研究密切相关。许多人通过迷幻体验,感受到意识以一种超越普通科学认知的方式,普遍存在于宇宙中。这与神秘体验问卷中“你是否觉得万物皆有生命”这一选项不谋而合。
那么,该如何定义“意识”呢?我与Goff教授达成共识,将其定义为主观体验,即“存在是什么感觉”。这种定义能够解释为什么即使是简单的存在,例如水滴、岩石或树木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尽管这种意识与人类的意识有着天壤之别。
泛心论试图解决长期困扰科学界的意识之谜,并提供一种将意识重新纳入科学研究的方法。Goff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意识出发去解释物理现实,而不是反过来。几十年来,科学界一直试图用完全无意识的大脑过程来解释意识体验,但收效甚微。而泛心论则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思路,认为意识是根本的,物理现实是从更基本的意识故事中涌现出来的。
当然,关于意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意识并非公开可观察的,这限制了科学所能达到的程度。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他人的感受和体验,只能通过观察大脑活动,并尝试将其与主观体验关联起来。这使得科学研究只能停留在关联层面,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大脑活动会与意识相关联。这时,哲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哲学来探讨各种可能性,例如:物理世界是根本的,意识是涌现的;意识是根本的,物理现实是涌现的;或者二者都不同(二元论)。
伯特兰·罗素和威廉·詹姆斯两位思想巨匠对Goff教授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素的研究为泛心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物理科学只关注数学结构,而忽略了物质的本质。而詹姆斯则以其对宗教、意识和信仰的独特见解而闻名,他的著作《信仰的意志》挑战了当时流行的“只相信证据”的观点,并为在不确定性中选择相信的合理性进行了精彩论证。
在与Goff教授的对话中,我们还探讨了他个人从无神论者转变为“异端基督徒”的经历。他认为,传统的宗教信仰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苦难的解释不足。但他同时看到了宗教在构建社群、提供结构化实践和传承丰富传统方面的价值。他尝试以一种不那么教条的方式与传统宗教互动,并探索了宇宙目的的多种可能性,例如:具有内在目的的自然规律、能力有限的上帝、模拟假说以及宇宙本身的意识。
总而言之,这次对话不仅深入探讨了泛心论这一复杂的哲学观点,也触及了科学、宗教、神秘体验以及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等诸多方面。Goff教授的观点或许并非对所有人的胃口,但它无疑为我们理解意识和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引发了我们对科学方法、哲学思考以及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 他鼓励我们从“我能为世界贡献什么”的角度出发,而非仅仅追求个人成功,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805: Philip Goff — Exploring Consciousness and Non-Ordinary Religion, Galileo's Error, Panpsychism, Heretical Ideas, and Therapeutic Belief
The Tim Ferriss Show⋅1d ago
**Timeline**
◉
07:42 泛心论认为意识贯穿于现实的根本构成要素。
◉
10:03 泛心论认为意识存在于现实的根本构成要素中。
◉
10:31 意识存在于各种形式的生命中,从人类到更简单的生命形式,甚至可能包括基本粒子。
◉
12:11 泛心论并不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有意识,而是认为基本构成要素以某种简单的方式拥有意识。
◉
12:36 泛心论的核心在于基本构成要素的意识,而非所有事物的意识。
◉
13:07 宇宙本身可能是意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宇宙就是上帝。
◉
13:36 人类的意识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意识形式的高度进化形态。
◉
34:04 意识指的是主观体验,即“存在是什么感觉”。
◉
36:14 伽利略的错误在于将意识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
◉
42:30 解释意识的项目应该从意识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物理世界出发。
◉
45:41 寻找意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可能存在盲点,因为意识并非公开可观察的。
◉
45:59 科学对于研究意识至关重要,但意识并非公开可观察的,这限制了科学所能达到的程度。
◉
47:32 关于意识的根本问题,需要哲学来探讨各种可能性。
◉
01:01:00 伯特兰·罗素对意识的研究,为泛心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01:04:46 威廉·詹姆斯以其对宗教、意识和信仰的独特见解,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01:10:56 我从无神论者转变为异端基督徒,是因为我重新认识了宗教的价值和神秘主义传统。
◉
01:13:35 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无神论都有其局限性,我们需要探索两者之间的中间立场。
◉
01:16:58 宇宙目的论并不一定需要相信传统意义上的神。
◉
01:19:41 宇宙本身可能是具有目的性的有意识存在。
◉
01:28:26 我重返某种形式的基督教信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智力上的探索和精神上的体验。
◉
01:37:46 对圣经的真正信仰并非参与宗教仪式和建立社群的必要条件。
◉
01:40:53 对圣经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层次,包括字面意义、道德意义和象征意义。
◉
01:49:09 我经历过一些可以被描述为神秘体验的时刻,但并非那种完全意义上的神秘体验。
◉
02:06:44 人生的目标不应该是追求个人成功,而是应该关注如何为世界做出贡献。
</markdown>
Edit:2025.04.11
<markdown> </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