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这段内容从细胞代谢和肌肉纤维募集角度,系统阐述了不同运动强度(以六区划分为框架)下,身体能量产生的场所、依赖的底物(脂肪、葡萄糖等)及关键代谢变化,清晰揭示了运动强度与能量代谢之间的核心关联。
运动强度分区的划分,主要基于两大核心维度:
需注意,不同研究者对分区的术语和解读存在差异,以下为本次分享的六区划分标准及对应代谢特征。
通过了解各强度分区的代谢特征,可根据运动目标精准选择强度:
The Proof with Simon Hill - Zone 1 to Zone 6: What Changes Inside Your Muscles as Intensity Increases | EP#277 (7fRqUCxbbC0) [2025-10-23]
</markdown>
D:2025.10.26<markdown>
运动强度分区的划分并非主观界定,而是基于两大客观生理依据:
需说明的是,不同研究对分区的术语和界定略有差异,以下为本次分享的六区划分标准及对应代谢特征。
随着强度从二区向三区提升,肌肉收缩速度加快,代谢需求显著增加,此时会出现两个关键拐点:
| 误区 | 事实纠正 |
| — | — |
| 低强度运动只消耗脂肪,不消耗葡萄糖 | 低强度下仍消耗葡萄糖,只是占比低于脂肪,实验室测量已证实这一结论 |
| 乳酸大量产生就是无氧代谢 | 四区乳酸虽多,但能量仍由线粒体有氧代谢生成,属于有氧范畴,仅六区为纯无氧 |
| 减脂只需练二区(最大脂肪氧化区) | 二区脂肪供能效率高,但总热量消耗低;高强度运动虽以糖供能为主,但总热量消耗高,且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仍会消耗大量脂肪,需结合目标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