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增肌 Brad Schoenfeld

<markdown>

跟随全球最知名的肌肉增长研究者布拉德·舍恩菲尔德教授学习如何增肌。在这堂绝对大师级的课程中,舍恩菲尔德博士将阐述增肌的必备要素、最重要的因素、最不重要的因素,以及如何切实执行这些建议。


**针对布拉德·舍恩菲尔德的问题和引用的研究**

您是肌肉肥大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人员之一。是什么促使您走上这条道路的?

根据您目前的理解,导致增肌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机械张力吗?它为什么重要?

如果机械张力最重要,为什么不直接做1RM?或者做大重量离心训练?

肌肉损伤重要吗?

代谢压力?

体积?

为什么有关体积的研究看起来如此矛盾?

频率?

增生?

运动范围有多重要?

是否有任何强度技巧或窍门可以产生更多的肥大?

重复节奏有多重要?

您曾经持有什么信念,但基于证据您改变了主意?

https://biolayne.com/podcasts/dr-layne-norton-podcast/how-to-build-muscle-masterclass-with-professor-brad-schoenfeld-episode-10/

</markdown>

Edit:2025.09.10<markdown>

在 Dr. Lay Norton 与 Dr. Brad Schoenfeld(肌肉肥大研究领域权威)的播客访谈中,两人围绕肌肉生长的核心原理与实操策略展开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包括:训练强度(接近力竭的努力程度)是增肌最关键因素,无需每次组间都力竭,在 1-2 次力竭范围内即可;机械张力是肌肉生长的核心机制,但需结合累积效应(而非单一重复),且与训练强度存在关联;训练容量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虽非线性(10 组 / 肌群 / 周左右开始平台),但适度增加容量仍有益,同时频率更多是容量分配手段,超 10 组 / 肌群 / 次时拆分训练更优;此外,全幅度运动(尤其离心阶段)、动作多样性(复合 + 孤立动作) 对增肌有积极作用,而肌肉损伤、代谢压力等机制的作用仍存争议,且动作节奏对增肌影响极小(只要控制离心阶段)。访谈还纠正了 “高负荷才增肌” 的误区,指出 6-40 次重复范围内增肌效果相似,同时强调肌肉量不仅关乎美观,更与胰岛素敏感性、心血管健康等紧密相关。


**2. 思维导图(mindmap)**

原理:肌肉蛋白合成窗口期48-72小时,多次刺激可优化合成效率

本质:容量分配手段,≤10组/肌群/次时频率无影响,超10组时拆分训练更优

实操建议:普通人群10-20组/肌群/周足够,追求极限者可适度增加

剂量反应:非线性,10组/肌群/周左右开始平台,超量需更多组数才能微量提升

常见误区:仅关注“大重量”,忽视重复次数与时间累积

特点:需累积效应(非单一重复),与训练强度正相关

定义:肌肉在抗阻训练中承受的力,含主动(收缩)与被动(拉伸)成分

与力量的差异:增肌需接近力竭,力量训练可适当远离力竭(保证动作速度与爆发力)

误区纠正:无需每次组间力竭,避免过度疲劳影响后续训练

定义:接近力竭的努力程度(1-2次力竭范围内)

现有观点:6-40次重复均可有效增肌,关键是接近力竭(基于2012年Stu Phillips研究及后续大量验证)

过往认知:仅6-12次重复增肌,超15次为“有氧化训练”

功能层面:减少肌肉脂肪浸润,维持肌肉质量与功能(老年训练者肌肉质量优于久坐年轻人)

健康层面:提升胰岛素敏感性(16周抗阻训练可提升近50%)、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风险、减少认知衰退

激素误区:仅皮质醇与急性增肌相关,生长激素、睾酮等与增肌无明确关联

酸痛误区:肌肉酸痛与增肌无强关联,过度酸痛反而影响训练连贯性

负荷误区:6-40次重复范围内增肌效果相似,无需仅追求大重量(轻负荷接近力竭也有效)

强度技巧:偏心超负荷(超最大负荷离心)或有额外增肌潜力,超级组、递减组等仅提升时间效率,无额外增肌效果

动作节奏:影响极小,控制离心阶段即可, concentric阶段可快速(提升爆发力与力输出)

动作选择:需多样性(复合+孤立),复合动作(如深蹲)侧重多肌群,孤立动作(如腿屈伸)可针对性刺激区域肌群(如股直肌)

动作幅度:全幅度优先,离心阶段(拉伸)关键,可结合拉长式部分动作(非全幅度)增强效果

辅助变量:训练频率

重要变量:训练容量

关键机制:机械张力

关键因素1:训练强度

核心定位:肌肉生长科学“大师课”,结合研究与实操

受访者:Dr. Brad Schoenfeld(肌肉肥大研究权威,前私人教练/健美运动员)

访谈者:Dr. Lay Norton(播客主持人,力量举运动员)

Dr. Brad的观点转变

肌肉量的额外价值

常见误区与纠正

训练实操细节

肌肉生长的核心要素

访谈背景

核心主题:肌肉生长的科学原理与实操策略(Dr. Brad Schoenfeld访谈)


**3. 详细总结**

**一、访谈背景与核心定位**

项目 具体内容 备注
访谈双方

受访者:Dr. Brad Schoenfeld(肌肉肥大研究权威,发表 2400 + 引用论文,前私人教练 / 健美运动员) | Brad 被称为 “肌肉肥大研究的乔治・华盛顿”,研究兼顾机制与实操 |

访谈主题 肌肉生长的科学原理、关键训练变量、常见误区纠正 定位为 “增肌大师课”,结合近 15 年(2010 年后)的研究突破
核心价值 打破 “健美仅靠经验” 的误区,用人体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训练策略 纠正 “社交媒体碎片化信息”,提供证据支持的实操建议

**二、肌肉生长的核心要素解析**

**1. 训练强度:增肌的 “第一关键”**

**2. 机械张力:肌肉生长的 “核心机制”**

**3. 训练容量:增肌的 “剂量基础”**

**4. 训练频率:容量的 “分配工具”**

**三、训练实操细节与误区纠正**

**1. 动作幅度与节奏**

**2. 动作选择与多样性**

**3. 常见误区纠正**

误区 纠正依据 实操建议
“只有大重量(4-8 次)才增肌” Brad 研究 + Meta 分析:6-40 次重复范围内,只要接近力竭,增肌效果相似 6-15 次重复为 “效率最优区间”,兼顾强度与容量;偶尔加入 30 + 次轻负荷训练,避免平台
“肌肉酸痛 = 增肌有效” 酸痛是肌肉损伤的症状,但与增肌无强关联;过度酸痛会影响训练连贯性 无需刻意追求酸痛,关注 “动作质量 + 接近力竭”,训练后 2-3 天酸痛自然消退属正常
“激素(睾酮 / 生长激素)是增肌关键” Stu Phillips 研究:仅皮质醇与急性增肌相关,其他激素与增肌无明确关联 无需通过 “大训练量提升激素”,专注训练强度与容量更有效
“超量训练会导致肌肉流失” 抗阻训练中 “过度训练” 更多表现为性能下降(如力量减退),而非肌肉流失;间接影响(如受伤、停训)才会导致流失 监控恢复(如睡眠、食欲),若出现持续疲劳,减少 10%-20% 容量,而非完全停训

**四、肌肉量的额外价值:不止于 “美观”**

**1. 健康层面**

**2. 功能层面**

**五、Dr. Brad 的观点转变:从 “经验” 到 “科学”**


**4. 关键问题**

**问题 1:训练强度(接近力竭)与机械张力的关系是什么?为何说 “无需每次组间都力竭”?**

答案: 两者是 “手段与机制” 的关系 ——训练强度(接近力竭的努力程度)是提升机械张力的关键手段,机械张力是肌肉生长的核心机制。当训练接近力竭时,肌肉纤维(尤其 II 型纤维)激活率最高,机械张力的 “幅度(magnitude)” 达到峰值,从而启动蛋白合成通路;反之,远离力竭的训练(如 5 次力竭范围内),纤维激活不足,机械张力无法达到增肌阈值。

“无需每次组间都力竭” 的核心原因是避免过度疲劳累积:每次力竭会导致肌肉内乳酸堆积、ATP 消耗过多,后续组的动作速度与力输出会显著下降(如深蹲 10 次力竭后,下次组可能仅完成 5 次),反而降低总容量与机械张力的累积效应。建议仅在 “最后 1 组(尤其孤立动作)” 接近力竭,复合动作因全身性疲劳更明显,可适当放宽(如 2-3 次力竭范围内),平衡强度与训练连贯性。

问题 2:训练容量的 “剂量反应关系” 是非线性的,实操中如何确定 “适合自己的容量”?不同人群(普通增肌者 / 进阶者)有何差异?

答案: 确定 “适合自己的容量” 需遵循 “循序渐进 + 监控恢复” 的原则,核心步骤如下:

  1. 初始容量设定:以 “10 组 / 肌群 / 周” 为起点(如胸肌:卧推 4 组 + 飞鸟 3 组 + 下拉 3 组),训练 2-3 周,观察身体反应(如肌肉酸痛程度、次日力量恢复情况);
  2. 逐步调整:若恢复良好(如训练后 2 天酸痛消退,力量无下降),每周增加 1-2 组容量;若出现持续疲劳(如力量下降 10% 以上),则维持当前容量或减少 10%;
  3. 平台期处理:当容量达到 15-20 组 / 肌群 / 周后,若增肌效果停滞,可引入 “周期化容量”(如 1 周低容量 10 组、1 周中容量 15 组、1 周高容量 20 组循环),避免身体适应。

不同人群的容量差异如下表所示:

人群类型 容量范围(每肌群 / 每周) 核心目标 注意事项
普通增肌者(入门 1 年以内) 10-15 组 建立动作模式,初步增加肌肉量 优先掌握复合动作(如深蹲、卧推),孤立动作占比≤30%
进阶增肌者(1-3 年训练经验) 15-25 组 突破平台,针对性强化薄弱部位 拆分训练(如胸部分为 2 次 / 周,每次 10-12 组),加入偏心超负荷等强度技巧
高级增肌者(3 年以上 / 健美爱好者) 25-35 组 最大化肌肉维度与细节 结合动作多样性(如自由重量 + 固定器械 + 绳索),严格监控恢复(如每日睡眠≥8 小时)

**问题 3:为什么说 “6-40 次重复范围内增肌效果相似”?这一结论对日常训练有何实操指导意义?**

答案: “6-40 次重复范围内增肌效果相似” 的核心依据是 **“力竭程度” 而非 “绝对负荷”**—— 研究(包括 Brad 自身及 Stu Phillips 的试验)显示,只要训练接近力竭,不同重复次数(从 6 次到 40 次)对肌纤维的激活率、机械张力的累积效应无显著差异:

这一结论的实操指导意义如下:

  1. 打破 “重复次数迷信”:无需纠结 “必须做 8-12 次”,可根据个人偏好与恢复情况调整 —— 如关节不适者选择 15-20 次轻负荷,追求力量者选择 6-10 次高负荷;
  2. 增加训练多样性:不同训练日可采用不同重复次数,如周一(6-8 次,提升力量)、周四(15-20 次,增加容量),避免单调与平台;
  3. 针对性调整:对 “难增肌部位”(如小腿、三角肌后束),可尝试高次数(25-30 次)训练,通过更长时间的张力刺激提升效果;对 “易增肌部位”(如胸肌、股四头肌),可结合低次数训练,兼顾维度与力量。

[English (auto-generated)] How to Build Muscle Masterclass with Professor Brad Schoenfeld Episode 10.txt

继续

**六、训练强度技巧与实际应用**

**1. 常见强度技巧的效果与适用场景**

强度技巧 核心原理 增肌效果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偏心超负荷(超最大负荷离心) 离心阶段肌肉承受的力可超最大收缩力,激活更多 II 型肌纤维 可能存在额外增肌潜力(部分研究显示肌肉横截面积提升 5%-10%) 进阶训练者突破平台、强化特定肌群(如肱二头肌、股四头肌) 需有人保护(如深蹲时搭档辅助上举),避免关节损伤;每周使用不超过 1-2 次
超级组(如胸 + 背) 利用 “拮抗肌群交替训练” 减少组间休息时间,提升训练效率 与常规训练无显著增肌差异,仅提升时间效率 训练时间有限者(如上班族)、追求高密度训练者 避免选择两个高疲劳复合动作(如深蹲 + 硬拉),防止过度疲劳
递减组(逐步降低负荷) 力竭后降低负荷继续训练,延长肌肉张力时间 可增加总容量,但无额外增肌效果(与同等容量常规训练相当) 训练尾声 “榨干” 肌肉(如最后 1 组胸推)、提升训练泵感 仅在最后 1 组使用,避免全程使用导致过度疲劳
预疲劳组(孤立 + 复合) 先用孤立动作疲劳目标肌群,再用复合动作强化刺激(如腿屈伸 + 深蹲) 可能降低复合动作容量,增肌效果不优于常规训练 理论上可强化复合动作中 “薄弱肌群”(如深蹲中的股四头肌) 实际效果有限,Brad 团队研究显示预疲劳组容量降低 20%,不推荐常规使用

**2. 实操建议:如何合理搭配强度技巧**

**七、肌肉生长的机制争议:机械张力、肌肉损伤与代谢压力**

**1. 三大机制的角色定位**

**2. 对训练的指导意义**

**八、特殊人群的增肌策略**

**1. 老年人群(50 岁以上)**

**2. 女性人群**

**3. 新手人群(训练 1 年以内)**

**九、访谈结尾与资源推荐**

**1. Dr. Brad 的学术与实操资源**

**2. 播客主持人的推荐工具**

**十、核心总结:增肌的 “黄金法则”**

  1. 强度优先:训练需接近力竭(1-2 次范围内),无需每次组间力竭,平衡强度与恢复;
  2. 容量为王:10-20 组 / 肌群 / 周为 “效率区间”,非线性增加,避免过度容量导致疲劳;
  3. 机械张力是核心:关注 “张力幅度 + 累积时间”,而非单一重复次数或负荷;
  4. 动作与频率适配:全幅度动作优先,复合 + 孤立搭配;频率作为容量分配手段,超 10 组 / 次时拆分训练;
  5. 个体差异与周期化:根据年龄、经验调整策略,定期引入新颖刺激(如更换动作、调整容量),避免平台;
  6. 健康与增肌协同:肌肉量不仅关乎美观,更能提升代谢健康、降低疾病风险,增肌应作为长期健康目标,而非短期 “身材焦虑” 解决方案。

</markdown>

Edit:2025.09.10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