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Hannah Malu 教练

<markdown>

**一位31岁女性分享给21岁自己的31条健康秘诀**


第一条:避免空腹训练,尤其是对女性而言 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空腹训练会燃烧更多脂肪,因为身体在没有食物能量的情况下,会转而利用储存的脂肪。然而,演讲者指出,这样做会使皮质醇水平飙升。皮质醇作为身体的应激激素,在早晨、饥饿时以及运动时,其水平本就会自然升高。将饥饿与运动结合,会给身体带来过度的压力,导致皮质醇水平达到不健康的程度,这极有可能扰乱女性的荷尔蒙平衡。因此,她现在的做法是,在晨练前喝一杯含有至少15克蛋白质和少量碳水化合物(如香蕉、枣、猕猴桃或一些饼干)的蛋白质奶昔。

第二条:摄入足量蛋白质 对于经常锻炼的活跃人群,她建议的目标是每磅体重摄入1克蛋白质。她给出了三个核心理由:首先,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细胞的主要物质;其次,没有足够的蛋白质作为“建筑材料”,再多的锻炼也无法有效增长肌肉;第三,蛋白质能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有助于防止暴饮暴食。此外,身体消化蛋白质需要消耗更多能量,这意味着来自蛋白质的卡路里“价值”更低,让你在摄入更多蛋白质的同时,实际上净吸收的热量更少。

第三条:充分咀嚼食物 正确并彻底地咀嚼食物对肠道健康大有裨益,能显著帮助消化过程。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导致腹胀或胃痛等症状。此外,吃饭过快会导致大脑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到“已经饱了”的信号,从而容易过量进食,并在餐后感到不适。

第四条:避免空腹喝咖啡,最佳时间为醒后90分钟 刚醒来时,人体的皮质醇水平处于自然峰值,这让我们自然地感到清醒。此时喝咖啡,不仅会使皮质醇水平飙升至不健康的程度,还会浪费咖啡因的效果。大约醒后90分钟,皮质醇水平开始下降,而使人困倦的化学物质腺苷开始积累。此时饮用咖啡,可以有效阻断腺苷,让你在不扰乱身体自然节律的情况下,感觉更加清醒。

第五条及第六条:将蔬菜也视为蛋白质来源,并关注营养效率 演讲者年轻时曾以为蔬菜中只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当她开始追踪蛋白质摄入量后,她惊讶地发现蔬菜中也含有大量蛋白质。她举例说,以每100卡路里为单位计算,菠菜的蛋白质含量比豆腐还高,西兰花则比牛肉高。她强调,衡量蛋白质来源的更佳标准是“每100卡路里的蛋白质含量”,而非“每100克的蛋白质含量”,因为这更能体现“营养效率”。例如,坚果虽然每百克蛋白质含量不低,但其卡路里含量极高,因此从营养效率角度看并非最佳蛋白质来源。

第七条:给肠道休息的时间 她过去常常不停地吃零食,后来才了解到这对身体并不好。我们的肠道需要休息,尤其是在夜间。虽然大多数人夜间至少有8小时不进食,但她建议将这个时间延长到12至14小时,这也被称为间歇性断食。她特别提醒,对于女性而言,过长时间的断食可能不利,因此12至14小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这有助于肠道健康,并能有效对抗身体的炎症。

第八条:购买冷冻蔬果 她推荐购买冷冻蔬果,原因有三:首先,它们通常更便宜;其次,它们往往比在超市货架上放置数日的新鲜蔬果含有更多的营养;第三,它们更方便,通常已经预先处理好,无需切割,可以直接下锅,非常适合“懒人厨师”。

第九条:保证充足睡眠 为了早起锻炼而牺牲睡眠是得不偿失的,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锻炼效果大打折扣。睡眠是身体进行身心修复最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仅次于营养。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减脂,因为它会让我们更渴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以弥补因睡眠不足而缺失的能量。

第十条:保持固定的就寝和起床时间 虽然这可能很困难,但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表对改善睡眠质量和日间精力大有裨益。坚持下去,你甚至可能不再需要闹钟就能自然醒来。

第十一条:早晨接触阳光,不戴太阳镜 早晨到户外,让眼睛在不戴太阳镜的情况下接触阳光。这能让眼睛吸收阳光,向身体发出“现在是清醒时间”的信号。同时,这也会为身体设定一个内部时钟,告知其大约14小时后需要再次感到困倦,从而有助于改善夜间入睡。

第十二条:下午2点后不喝咖啡 我们的身体需要大约10个小时才能将一杯咖啡中的咖啡因完全代谢掉。即使有些人声称自己晚上喝了浓缩咖啡也能睡着,科学研究表明,他们的睡眠质量实际上会变差。如果实在喜欢咖啡的味道,可以选择无因咖啡。

第十三条:压力大时用抹茶代替咖啡 在压力大的阶段,她建议用抹茶代替咖啡。抹茶同样含有咖啡因,能提神,但与咖啡不同的是,它含有的L-茶氨酸能让人在保持清醒的同时感到放松,而不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感。

第十四条: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脂肪的搭配 无论多么“好”的碳水化合物,都应与蛋白质和/或脂肪一同食用。这样做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防止血糖水平急剧飙升后又迅速下降,从而避免由此引发的疲劳、暴躁和更强烈的饥饿感。这也是为什么甜点通常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正餐后食用的原因。如果没有蛋白质或脂肪,可以在吃甜食前喝一小口苹果醋,同样能有效平缓血糖峰值。

第十六条:每天食用发酵食品 发酵食品是肠道细菌的“天堂”。当肠道健康快乐时,我们的身心也会更快乐。研究表明,整个身体系统都与肠道健康息息相关。可以选择酸奶、德国酸菜、泡菜、味增或天贝等。

第十七条:醒来后喝一大杯水 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处于脱水状态,因此醒来后补充水分至关重要。这对肠道、皮肤和保持头脑清醒都有好处。

第十八条:晨间饮水中加入少量盐 在早晨的水中加入少量盐,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但这能帮助身体补充在夜间流失的电解质——钠。对于健康人来说,这有助于提神并稳定血糖水平。

第十九条:身体和大脑都需要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并非天生就是坏东西。虽然蛋白质和脂肪对生存更为关键,但我们的大脑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即使选择低碳水饮食,也建议不要长期坚持。

第二十条:每天使用防晒霜 即使是阴天,也应每天使用防-晒霜。演讲者表示,在她31岁时,已经能明显看出朋友中哪些人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却不使用防晒霜。防晒不仅能让皮肤更健康,更能显著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

第二十一条:尽早开始抗炎饮食 越早开始抗炎饮食,就越能看到其益处,或避免不这样做的恶果。长期食用促炎食物会大大增加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过敏的风险。最有效的两种方法是:减少饱和脂肪(主要来自动物)的摄入,增加健康的不饱和脂肪(如牛油果、橄榄油、坚果和种子)的摄入;以及在饮食中加入更多抗炎物质,如香料,特别是孜然、姜黄和肉桂。

第二十二条:多走路 走路是最被低估的运动之一。我们的身体天生就是为行走而设计的。走路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当感到压力大、遇到难题或缺乏灵感时,去散步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如果可能,尽量不戴耳机,不听播客或音乐,甚至不带手机,在安静的移动中,往往能获得许多洞见。

第二十三条:注意可可中的咖啡因 可可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咖啡因。这意味着,如果在晚上吃很多黑巧克力(尽管它很健康),可能会影响睡眠。反之,如果在下午感到疲劳,但又不想喝咖啡时,吃一小块黑巧克力(越黑越好)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十四条: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 演讲者注意到,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视力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开始全职工作并花大量时间在笔记本电脑上编辑视频之后。眼科专家告诉她,蓝光眼镜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将眼睛视为一块肌肉,并训练它重新看向远处。她推荐的法则是“20-20-20”:每隔20分钟,看向20英尺(约6米)远的地方,持续20秒。

第二十五条:深呼吸 深呼吸对我们的心绪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当感到压力、愤怒或迷茫时,做一个深呼吸,屏住片刻,然后缓缓呼出,感受它带来的变化。

第二十六条:食物主要是燃料,也是享受 食物既是身体的燃料,也是精神的燃料,它应该被享受。然而,要警惕“情绪化进食”。为快乐而吃是健康的,但当发现自己总是在不开心、悲伤或孤独时通过食物寻求慰藉,就需要警惕。应首先尝试寻找其他方式来处理情绪,以保持与食物的健康关系。

第二十七条:在黑暗和安静中睡觉 这能极大地提升睡眠质量。

第二十八条:关注身体成分,而非体重 目标应该是增肌减脂,而不是单纯地减轻体重。原因有四:首先,这更健康;其次,这让你看起来更健美,而不是“瘦胖”;第三,肌肉比脂肪密度更高,同样体重下,肌肉多的人看起来更瘦;第四,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就越高,这意味着即使在休息时也能燃烧更多卡路里,可以吃得更多而不会发胖。

第二十九条:小睡不超过30分钟,且在下午3点前 即使只是5分钟的短暂小睡,或仅仅是闭目养神(非睡眠深度休息),也能在不依赖咖啡因或糖的情况下,极大地提升能量。

第三十条:保证摄入足够的食物 为了减脂而处于热量赤字是可以的,但不应长期让身体处于热量匮-乏的状态。这对于维持身体对热量的正常代谢(避免溜溜球效应)、滋养神经、保持能量水平以及维护荷尔蒙(包括应激激素和性激素)的平衡都至关重要。长期热量不足可能导致女性失去月经。因此,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并尽可能地“吃得像彩虹一样”多样化。

第三十一条:关注你的荷尔蒙 荷尔蒙调节着我们身心的一切,从情绪到外貌,再到生育能力。其中,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影响尤为强大。如果我们长期处于压力之下,过高的皮质醇水平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演讲者敦促观众不要重蹈她的覆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压力。

31 Health Cheat Codes I know at 31 that I wish I knew at 21 (Svh572i9pts)

</markdown>

Edit:2025.09.05<markdown>

**31 条健康习惯分享:31 岁想给 21 岁自己的建议**

31 岁的她,若能回到过去,想告诉 21 岁自己 。

**习惯 1:女性尽量避免空腹运动**

你可能听过 “空腹运动能燃烧更多脂肪” 的说法,其逻辑是:当身体没有食物提供的能量时,就会动用储存的能量,也就是脂肪。但实际上,空腹运动反而会让皮质醇水平飙升。

皮质醇是身体的压力激素,有几个天然升高的场景:早晨时段、空腹状态,以及运动时(运动带来的压力会让它非自然升高)。如果将 “空腹” 和 “运动” 这两种额外压力结合,会让皮质醇水平升至不健康的程度,而这很可能打乱激素平衡。

如今的做法是,依然保留晨练习惯,但会在运动前喝一杯蛋白质奶昔 —— 其中至少含有 15 克蛋白质,再搭配少量碳水,通常是水果(比如香蕉、红枣、猕猴桃等,根据当天喜好选择),或者几片饼干。

习惯 2:运动人群需摄入足量蛋白质

如果你是活跃人群,也就是有规律运动的习惯,那么建议的蛋白质摄入量是 “每磅体重 1 克”。之所以强调足量蛋白质,原因有三点:

第一,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细胞的主要成分,身体的大部分组织都依赖蛋白质构建。 第二,若蛋白质摄入不足,即便花很多时间运动,也很难看到明显效果 —— 因为肌肉缺乏 “构建材料”(蛋白质)来修复和生长肌肉细胞。 第三,蛋白质的饱腹感更强,能有效减少过量进食的冲动;而且,身体消化蛋白质消耗的热量,比消化碳水等营养素要多,这意味着,相比多吃碳水或脂肪,多吃蛋白质时,可以摄入更多食物而不必过度担心热量超标。

习惯 3:充分咀嚼食物

如果能正确、充分地咀嚼食物,会给肠胃带来很大帮助;反之,若咀嚼不充分,可能会出现腹胀、胃痛等不适症状。

除此之外,咀嚼不充分还容易导致过量进食 —— 因为吃得太快时,大脑没有足够时间接收到 “已经吃饱” 的信号,即便身体已经吃饱,大脑仍会持续发送饥饿信号,直到过度进食,之后便会感到不适。

习惯 4:不空腹喝咖啡,最佳时间是晨起 90 分钟后

最理想的喝咖啡时间是起床后约 90 分钟,且一定不要空腹喝。

原因在于,刚起床时,皮质醇水平(也就是压力激素水平)本就处于一天中的峰值,这是身体自然的唤醒机制,此时本身就处于清醒状态。若在这个时候喝咖啡,会让皮质醇水平进一步升至不健康的程度;同时,这也是对咖啡因效果的浪费 —— 因为身体本就足够清醒,咖啡因的提神作用会被削弱。 而在起床 90 分钟后,皮质醇水平会逐渐下降,此时 “腺苷”(一种让人感到困倦的化学物质)开始在体内积累。这时喝一杯咖啡,咖啡因能有效阻断腺苷的作用,帮助保持清醒,同时又不会打乱身体的自然节律。

习惯 5:将蔬菜视为蛋白质来源之一

分年轻时以为,蔬菜里只有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后来开始记录蛋白质摄入量才发现,很多蔬菜的蛋白质含量其实很可观 —— 这里说的 “蛋白质含量”,指的是 “每 100 卡中的蛋白质含量”,而非 “每 100 克中的蛋白质含量”,因为分享者认为,关注 “营养素效率”(比如每摄入 100 卡热量能获得多少蛋白质)更有意义,尤其当想提升蛋白质摄入时。

举两个例子:菠菜每 100 卡的蛋白质含量,比豆腐还要高;西兰花每 100 卡的蛋白质含量,比牛肉更高。 之所以强调 “按卡路里算”,是因为有些食物若按 “每 100 克” 算,蛋白质含量看似高(比如坚果),但按 “每 100 卡” 算,蛋白质效率其实并不高 —— 毕竟坚果的热量本身也很高。而且,大多数人每天都难以达到 “每磅体重 1 克蛋白质” 的摄入目标,此时关注 “每卡蛋白质含量”,能帮助你在不摄入过多热量的前提下,更高效地提升蛋白质摄入。

习惯 7:给肠胃留出 “空腹休息时间”

分享者过去有频繁吃零食的习惯,后来才知道,这对身体并不好 —— 肠胃也需要休息,不仅白天需要,晚上更需要。

通常来说,我们夜间会自然不吃至少 8 小时(除非有半夜起来找东西吃的习惯,而这是不推荐的),这已经是不错的休息时长,但如果能将不吃时间延长到 12 小时左右,对肠胃会更有益,这种方式也被称为 “间歇乏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女性若长期进行过长时间的间歇乏食,可能会出现不适,所以建议将乏食时间控制在 12-14 小时,这是一个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范围。这么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能让肠胃充分休息,让身体有精力专注于其他生理功能;二是有助于减轻体内炎症。

习惯 8:优先选择冷冻蔬果

选择冷冻蔬果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价格更实惠,性价比更高,能节省开支。 第二,营养素保留更完整 —— 冷冻蔬果通常在采摘后立即冷冻,能最大程度锁住营养;而超市里摆放多日的新鲜蔬果,在运输、储存过程中,营养素会不断流失,反而不如冷冻蔬果。 第三,更方便快捷 —— 比如冷冻蔬菜无需额外切配,直接放进锅里烹饪即可,很适合 “不喜欢复杂操作” 的人。

习惯 9:保证充足睡眠

如果为了挤时间运动,而只睡 5 小时就起床,这种做法其实毫无意义 —— 因为睡眠不足时,运动状态会非常差,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身体所需的各种 “修复资源” 中,睡眠的重要性仅次于营养。无论是身体的生理修复(比如肌肉恢复),还是大脑的心理修复(比如缓解疲劳、整理记忆),都离不开充足的睡眠。 除此之外,睡眠还与减脂密切相关:当睡眠不足时,会明显感觉食欲变好,尤其渴望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 这是因为身体试图通过这些高热量食物,弥补睡眠不足导致的能量缺口。

习惯 10: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

虽然固定作息听起来可能有些 “枯燥”(尤其对喜欢晚上安排活动的人来说),但对睡眠和精力的帮助非常大:长期规律的作息能显著提升睡眠质量,让人白天更清醒、精力更充沛;坚持一段时间后,甚至可能不需要闹钟,就能自然醒来 —— 单这一点,就值得尝试。

自己并非每天都能严格遵守固定作息,但会尽量保持一致性,避免作息波动过大。

习惯 11:晨起接触阳光时不戴墨镜

具体做法是:早晨出门后,让眼睛直接接触阳光,不要戴墨镜。

原理是,眼睛接收到阳光后,会向大脑发送 “现在是白天,该清醒了” 的信号;同时,这个信号还会触发身体的 “节律记忆”—— 大约 14 小时后,身体会接收到 “该犯困了” 的信号,从而帮助在晚上更顺利地入睡。

习惯 12:下午 2 点后不再喝咖啡,最晚不超过正午

身体代谢一杯咖啡中的咖啡因,大约需要 10 小时 —— 这意味着,如果下午 2 点喝咖啡,晚上 12 点身体里仍会有咖啡因残留;若喝得更晚,残留时间会更长。

很多人觉得 “下午喝咖啡也能睡着”,但科学研究表明,即便能睡着,咖啡因也会干扰深度睡眠,降低睡眠质量。所以,若想提升睡眠,最好在下午 2 点前停止喝咖啡,能做到 “正午之后不喝” 则更好。 如果只是喜欢咖啡的味道,而非需要咖啡因提神,那么可以换成脱因咖啡 —— 既能满足口感,又不会影响睡眠。

习惯 13:压力大时,用抹茶替代咖啡

抹茶中也含有咖啡因,所以同样能起到提神的效果;但与咖啡不同的是,抹茶中还含有 “茶氨酸”。

茶氨酸的作用是缓解焦虑、让人保持放松,所以喝抹茶时,会处于 “清醒但不紧张” 的状态,不会像喝咖啡那样,出现心悸、焦虑等 “过度兴奋” 的反应,很适合压力大的时候饮用。

习惯 14:吃碳水时,搭配蛋白质或脂肪一起吃

无论选择的碳水有多 “健康”(比如全谷物、水果),都建议搭配蛋白质或脂肪一起吃 —— 这么做的核心目的,是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很快,单独吃时,能量会迅速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而血糖升高后,又会快速下降,这个过程会让人感到疲劳、烦躁,甚至比吃之前更饿。 若搭配蛋白质或脂肪,就能减缓碳水的消化速度,让血糖平稳上升、缓慢下降,避免上述不适。比如,吃甜食前若没有蛋白质 / 脂肪可用,喝一小口苹果醋(或其他类型的醋)也能起到类似效果,让血糖波动更平缓。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饮食中,甜点通常在正餐之后吃 —— 因为正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缓冲甜点中碳水对血糖的影响。

习惯 16:每天吃发酵食品

发酵食品对肠道里的有益细菌来说,就像 “营养补给站”。当肠道菌群保持健康(也就是 “肠道开心”)时,你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也会更愉悦 —— 因为研究表明,肠道健康与全身系统(包括大脑情绪)都密切相关,也就是常说的 “肠脑轴”。

常见的发酵食品有很多,比如酸奶、德国酸菜(Sauerbraten)、泡菜、味噌、天贝(Tempe)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即可。

习惯 17:晨起喝一大杯水

虽然这个建议可能并不新鲜,但重要性不容忽视 —— 经过一整晚的不吃不喝,身体会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晨起喝一大杯水,能快速为身体补水,对肠胃(帮助唤醒消化功能)、皮肤(补充水分,改善状态)和大脑(提升思维清晰度)都有好处。

**习惯 18:晨起喝水时可加少量盐**

“水里加盐” 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甚至与 “盐有害健康” 的说法相悖,但实际上,盐中也含有对身体有益的成分,这也是它能成为日常调味品的原因之一。

晨起在水中加少量盐,主要作用是帮助身体补充 “钠” 这种电解质 —— 身体需要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只是不能过量。这么做能让人更清醒,同时也有助于稳定晨起的血糖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更适合健康人群;如果有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或者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增加钠摄入,建议先咨询医生。

习惯 19:身体(尤其是大脑)需要碳水

很多人觉得 “碳水有害”,但实际上,碳水并非 “必需生存营养素”(身体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能量),但大脑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碳水来维持正常功能 —— 比如思考、记忆、专注等。

如果觉得 “低碳水饮食” 适合自己,可以尝试,但不建议长期执行。若在低碳水饮食期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可能是大脑缺乏碳水导致的,此时可以适当增加碳水摄入。

习惯 20:每天涂防晒霜,即使是阴天

无论天气是否晴朗,每天都应该涂防晒霜 —— 因为阴天时,紫外线依然存在,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

自己 31 岁时能明显看出,身边 “常晒太阳却不涂防晒” 的朋友,与 “坚持涂防晒” 的朋友,皮肤状态有明显差异。长期坚持涂防晒,不仅能让皮肤更健康(减缓老化、减少色斑),更重要的是能降低皮肤癌的风险。

习惯 21:尽早开始抗炎饮食

抗炎饮食的核心是 “越早开始,受益越多”—— 如果长期吃 “促炎食物”(比如高饱和脂肪、高加工食品),会增加患自身免疫病、过敏等疾病的风险;而尽早开始抗炎饮食,能有效减少这些风险,甚至避免相关问题出现。

具体做法有两个关键方向: 第一,调整脂肪摄入结构 —— 减少饱和脂肪(主要来自动物脂肪,比如肥肉、黄油等)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比如牛油果、橄榄油、坚果、种子等)的摄入。 第二,多吃具有抗炎作用的食材 —— 尤其是香料和草药,比如孜然、姜黄、肉桂,这些都是分享者个人推荐的 “抗炎利器”。

习惯 22:多走路,重视步行的作用

走路是最被低估的运动之一,甚至可以说是 “最被忽视的优质运动”。

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的身体本就适合步行 ——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步行获取食物、移动位置,步行是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对身体和心理的好处都很显著:对身体而言,步行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代谢;对心理而言,步行能缓解压力、平复情绪,甚至帮助你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比如想不出视频创意时,走路可能会带来新想法)。 建议走路时尽量不戴耳机(不听播客、不看视频),甚至可以不带手机 —— 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于步行和周围的环境,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新的启发。

习惯 23:注意可可中的咖啡因,合理食用巧克力

年轻时不知道,可可中含有不少咖啡因 —— 这意味着,巧克力(尤其是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虽然健康,但也含有咖啡因。

如果晚上大量吃黑巧克力,其中的咖啡因会影响睡眠;但反过来,白天感到疲劳,又不想喝咖啡(比如已经过了下午 2 点)时,吃一小块黑巧克力(可可含量越高越好),就能起到温和提神的效果,避免过度依赖咖啡。

习惯 24: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保护视力

过去几年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视力在下降 —— 刚开始全职工作时,视力就有变化;后来开始用电脑编辑视频(晚上和周末也常盯着屏幕),视力下降更明显。因为专注于工作时,会一直盯着屏幕,忘记抬头休息,导致眼睛长期处于 “近距离聚焦” 状态。

分享者曾尝试用防蓝光眼镜保护视力,但眼科医生告诉她,防蓝光眼镜对 “改善视力下降” 作用不大,真正有效的方法是 “训练眼睛适应远距离聚焦”—— 因为长期近距离看屏幕(手机、电脑),眼睛会逐渐适应 “短距离视物”,慢慢失去 “看远” 的能力。 眼科医生推荐的具体方法是 “20-20-20 规则”:每盯着屏幕看 20 分钟,就看向 20 英尺(约 6 米,分享者自己会放宽到 20 米)外的物体,保持 20 秒 —— 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让眼睛定期放松,恢复对远距离的聚焦能力。

习惯 25:用深呼吸调节情绪和状态

深呼吸(缓慢吸气,屏息 1 秒,再缓慢呼气)对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非常显著。无论是感到紧张、愤怒,还是迷茫、不知所措,甚至只是 “状态不好” 时,做几次深呼吸,就能明显感觉到情绪平复、思路清晰一些。

在情绪波动时,有意识地停下来做深呼吸,感受身体的变化 —— 这种方法简单且无需任何工具,随时随地都能使用。

习惯 26:区分 “为快乐吃” 和 “情绪化进食”,保持与食物的健康关系

食物的作用有两个:一是 “燃料”,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和能量;二是 “带来快乐”,比如偶尔吃自己喜欢的食物,享受味觉的愉悦 —— 这两种 “吃” 都是健康的。

需要警惕的是 “情绪化进食”—— 比如感到不开心、难过、孤独时,靠吃东西来缓解情绪。这种方式短期内可能会让人感觉好一些,但长期来看,容易导致过量进食,还可能让人对食物产生 “依赖”,破坏与食物的健康关系。 建议:当发现自己 “想通过吃来缓解情绪” 时,先停顿 1 分钟,尝试用其他方式疏导情绪(比如和朋友聊天、出去散步、听音乐等),避免直接用食物应对情绪,慢慢养成健康的进食习惯。

习惯 27: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睡眠

黑暗和安静是提升睡眠质量的关键 —— 光线(即使是小夜灯的微弱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帮助睡眠的激素)的分泌,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变浅;噪音则会打断睡眠周期,频繁从深度睡眠中醒来,影响睡眠的 “修复效果”。

所以,尽量让卧室保持完全黑暗(比如用遮光窗帘)和安静(比如用耳塞),这样能延长深度睡眠的时长,让身体和大脑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习惯 28:关注 “体成分” 而非 “体重数字”

很多人减肥时只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但实际上,“体重” 并不能反映身体的真实状态 —— 更重要的是 “体成分”,也就是 “肌肉量” 和 “脂肪量” 的比例。

关注体成分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健康角度 ——“高肌肉、低脂肪” 的体成分,比 “低体重但高脂肪”(也就是常说的 “瘦胖子”)更健康,能降低代谢疾病的风险。 第二,外观角度 —— 肌肉量充足的人,看起来更紧致、有线条,而非 “干瘪的瘦”,视觉效果更好。 第三,代谢角度 —— 肌肉组织比脂肪组织更 “耗能”:肌肉量越多,基础代谢率(身体静止时消耗的热量)越高,意味着即使不运动,也能消耗更多热量,更容易维持健康体重。

**习惯 29:午睡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且需在下午 3 点前进行**

即便只是短暂休息,比如 5 分钟,甚至不睡着、只是闭眼放松(这种方式也被称为 “非睡眠深度休息”),都能为身体快速补充能量,而且无需依赖咖啡因或糖分。

但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时间长度,午睡最好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 —— 如果超过 30 分钟,身体可能会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容易出现 “睡眠惰性”,也就是头晕、乏力、反应变慢的状态,反而影响下午的效率;二是时间节点,午睡应在下午 3 点前结束 —— 若下午 3 点后再午睡,会干扰夜间的睡眠节律,导致晚上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

习惯 30:保证足量热量摄入,避免过度节食

如果想减脂,适当制造 “热量缺口”(也就是消耗大于摄入)是可行的,但一定要注意 “适度”,不能过度剥夺身体的热量 —— 这里需要明确 “减脂” 和 “减重” 的区别:减脂是减少脂肪量,而减重可能包括水分、肌肉的流失,我们更应追求前者。

长期热量摄入不足会带来很多问题: 第一,容易引发 “溜溜球效应”—— 身体会因为长期热量不足启动 “节能模式”,降低基础代谢率;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代谢无法及时回升,多余热量会快速转化为脂肪储存,导致体重反弹。 第二,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 大脑和神经的正常运作需要能量支持,热量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等问题。 第三,打乱激素平衡 —— 不仅会让皮质醇(压力激素)升高,还可能影响性激素(比如女性长期热量不足可能导致停经),对身体健康造成长远影响。 所以,日常饮食中,要保证脂肪、蛋白质、碳水三大营养素的充足摄入;同时尽量 “吃够彩虹”,也就是摄入多种颜色、多种类型的食物,确保获取全面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

习惯 31:关注激素平衡,尤其重视皮质醇水平

激素几乎调节着身体的所有功能 —— 无论是身体层面(比如代谢、外貌、生育),还是心理层面(比如情绪、幸福感、压力感知),都离不开激素的作用。比如,是否开心、是否抑郁,是否能顺利怀孕,甚至是否会产生 “恋爱感”,背后都有激素在调控。

在所有激素中,皮质醇(压力激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对全身系统都有作用。如今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这会同时影响心理健康(比如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和身体健康(比如导致体重增加、免疫力下降、血糖波动等)。 建议: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压力,不要像自己过去那样 “过度内耗”;

</markdown>

Edit:2025.09.05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