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神经 Jonny Miller

<markdown>

引言:我们如何体验世界

神经系统——体验现实的镜头

主持人首先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并非如其所是地看待世界,而是如我们所是地看待世界。他询问嘉宾,有哪些迹象表明我们的神经系统可能失调,从而影响了我们体验生活的方式。

嘉宾回应说,他将神经系统视为我们体验现实的“镜头”,其状态完全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体验。他指出了几个神经系统失调的迹象:

  1. 反应性:如膝跳反射式的愤怒。
  2. 疲劳感:持续的疲劳或昏昏欲睡。
  3. 睡眠问题:难以入睡、难以在一天结束时“降档”,或无法安睡。
  4. 人际关系挑战:在不同领域出现冲突,或难以与亲近的人建立连接感。
  5. 职业过劳的早期症状

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身体发出的信号:“羽毛、砖块、翻斗车”。起初,身体可能只是用“羽毛”轻轻地提醒你可能太过劳累;接着可能是“砖块”,如醒来时感到疲惫或出现脑雾;对某些人来说,则需要一辆“翻斗车”,如一次严重的分手或一场健康危机,才能让他们真正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状态。

焦虑的本质:对内在情绪的抵抗

焦虑是收缩

主持人指出,许多人认为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是正常的,却没有意识到还有另一种体验世界的方式。嘉宾对此表示赞同,并以“焦虑”为例进行了深入解释。他指出,“焦虑”(anxiety)一词源于拉丁语“ango”,意为“收缩”。

他认为,焦虑并非一种原发性情绪,而是我们对某种潜在情绪的反应。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防御策略,即通过“收缩”来抵抗我们不愿体验的情感,如愤怒、悲伤或沮ر。他用一个水管的比喻来解释:如果水管是放松的,情绪的能量就能顺畅地流过;但如果我们抵抗这种体验,就像捏住水管,就会产生压力和紧张,这就是焦虑。

焦虑与兴奋的区别

他进一步指出,焦虑与兴奋在身体层面上的紧张感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我们如何解读和应对这种紧张。

现代人的困境:困于头脑,与身体失联

主持人观察到,许多现代人“困于头脑”,甚至不理解“感受身体”是什么意思。嘉宾对此表示认同,并提出了掌握神经系统的三个核心技能。

掌握神经系统的三大核心技能

  1. 重获内在感知力(内感受):这是重新学会倾听身体持续发出的反馈。他将此过程比作厨师训练自己的味觉,通过不断地练习,我们可以对内在的感觉和情绪变得越来越敏感。
  2. 自我调节:这是指主动改变自己生理状态的能力。他将其分为三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过认知重构、积极肯定等思维层面的方法。

    * 自下而上:通过利用生理杠杆,如呼吸,来直接改变状态。这是他个人最偏爱的方法。

  3. 情绪的流动性:这是学习欢迎和体验完整人类情感谱系的能力。他指出,情绪本身持续的时间很短(10-20秒),真正造成痛苦的是我们对其的抵抗和收缩。

反应性的半衰期:从两天到两秒

主持人提到了嘉宾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减少反应性的半衰期”。一个初学者可能会为一件事生气两天,而一个专家可能只生气两秒。关键在于,专家并非完全不生气,而是能让情绪快速地流过,而不被其困住。

一个日常案例:关系中的冲突

两种反应模式:过度激动与退缩

为了让概念更具体,他们以关系冲突为例。嘉宾解释说,人类有两种基本的反应模式:

  1. 过度激动(Hyperarousal):表现为攻击、愤怒、激烈。
  2. 反应不足(Hypoarousal):表现为崩溃、退缩、封闭。

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过去他总认为自己是一个冷静的人,但后来意识到,在许多冲突中,他实际上是在通过“情感上变得不可得”来 subtly 地退缩和自我保护。

耐受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

他引入了“耐受之窗”这一重要概念。当我们处于这个窗口内时,我们感觉踏实、在自己的身体里,能够进行有建设性的沟通。而当被触发时,我们就会离开这个窗口,进入过度激动或反应不足的状态。

如何“回到身体里”

培养内感受的APE练习

对于那些不理解“在身体里”是什么感觉的人,嘉宾提供了一个名为“APE”的练习,代表: 觉知(Awareness):练习将觉知从狭窄的“吸管视角”扩展到身体周围的空间。 姿势(Posture):关注自己的身体姿态。 情绪(Emotion):感受身体的感觉,如臀部在椅子上的感觉、脚在地板上的感觉等。

神经系统的预测性加工

嘉宾解释说,我们的神经系统一直在对体验进行“预测性加工”。我们对一个评论或事件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当下的生理状态。一个疲惫、受压的神经系统,会更容易将中性的信息解读为威胁。

识别“躯体标记”

他介绍了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提出的“躯体标记”(somatic markers)概念,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预示自己即将进入反应状态的早期身体信号,如胸闷、胃部打结等。学会识别这些信号,就能在被情绪完全淹没之前,主动选择暂停,进行自我调节。

完成情绪的应激反应

狮子与黑斑羚的故事

主持人提到了嘉宾常用的一个比喻:狮子与黑斑羚。嘉宾详细描述了这个场景:一只被狮子抓住但侥幸逃脱的黑斑羚,会躲在灌木丛下,全身剧烈颤抖几分钟。这种颤抖,正是哺乳动物释放和完成巨大应激反应的本能机制。

他认为,人类已经忘记了如何这样做。我们常常压抑或解离自己的情绪,导致这些未完成的应激反应以“情绪债务”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并缩小我们的“耐受之窗”。

运动作为完成应激反应的途径

主持人推测,运动之所以让我们感觉良好,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它帮助我们完成了那些未被处理的应激反应。嘉宾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他过去常常通过跑步来处理一天的紧张情绪。

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共同调节与环境设计

嘉宾将神经系统比作一件“乐器”,它会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进行“共同调节”。在嘈杂、紧张的环境中,我们的神经系统会变得失调;而在自然、开阔的环境中,则会感到放松和舒展。

他强调了有意识地设计环境的重要性,因为环境反过来也会塑造我们。例如,“大教堂效应”表明,高天花板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而低天花板则有利于分析性任务。

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安全感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他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自下而上”的调节技巧: 哼唱:能增加15倍的一氧化氮,起到血管舒张的作用。 长时间的伸展强调呼气的呼吸练习:如4-7-8呼吸法。 扩展觉知:感受身体周围的空间,扩展周边视野。

认知重构与身体智慧的结合

一个僧侣的故事

主持人分享了一个关于僧侣的故事,这位僧侣尽管进行了数万小时的冥想,但仍然压抑着巨大的愤怒。嘉宾解释说,这是因为某些冥想练习可能会让人与感觉产生“认知距离”,从而绕过了真正的情感体验。

他强调,真正的疗愈需要全然地欢迎情绪,而非仅仅中立地观察它。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中立地观察你哭闹的孩子,与上前给他一个拥抱,是完全不同的。

如何健康地处理愤怒

嘉宾指出,愤怒可以被“扭曲”成两种不健康的形式:被动攻击攻击性。而“干净的愤怒”,则是以一种充满爱的方式,清晰而坚定地设立界限

他建议,在感到愤怒后,可以找一个私密的空间,通过呼吸、声音和动作(如击打枕头)来释放能量。关键在于,要从对故事的循环思考中抽离出来,转而连接到身体的真实感觉(如发热、胸闷)。

结论:从自我提升到自我展现

一个根本性的框架转变

最后,嘉宾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框架转变:从“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转向“自我展现”(self-unfoldment)。“自我提升”的前提是“我身上有某个部分是坏的,需要被修复”,而“自我展现”则是像黑斑羚一样,允许内在的一切自然地发生和流过

他认为,这种框架的转变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让我们以一种充满好奇、勇气和爱的方式,去探索和整合自己所有的内在体验,最终达到一种与生活本身“安全依恋”的状态。

![Nervous System Expert: "If Your Body Does This, DON’T Ignore It! — It Means You’re In Survival Mode"](https://i.ytimg.com/vi/OnoUlhdYbCo/hqdefault.jpg?sqp=-oaymwEiCKgBEF5IWvKriqkDFQgBFQAAAAAYASUAAMhCPQCAokN4AQ==&amp;rs=AOn4CLDNv0YG_7z6CE3KgLscGqX8Ij1T9w)

**[Nervous System Expert: "If Your Body Does This, DON’T Ignore It! — It Means You’re In Survival Mod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oUlhdYbCo&amp;list=WL&amp;index=8&amp;pp=gAQBiAQB)**

</markdown>

Edit:2025.08.25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