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有人告诉你,糖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癌症,还会损害你的健康。
但当你审视实际的人体生理学和真实研究时,
真相要有趣得多。
这里详细分析为什么糖不是敌人,
以及为什么戒糖可能会损害代谢、激素水平和长期健康。
所有这些内容都有研究支持。
1980年至2003年间,这里的肥胖率增长了两倍,而精制糖的摄入量却下降了23%。
如果糖是问题所在,那么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应该下降才对。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会通过糖异生作用促使多余的葡萄糖生成,
即便在没有摄入膳食糖的情况下,也会使血糖升高。
即便是在自然界中,熊在冬眠后也会通过食用蜂蜜来逆转类似糖尿病的状态,
这也是熊以蜂蜜闻名的原因。
布朗高糖饮食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
研究人员布朗每天摄入2500卡,其中富含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和淀粉,不含多不饱和脂肪。
6个月后的结果:偏头痛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体重从152磅降至138磅,减少了14磅。
代谢率从低于正常水平12%改善至低于正常水平2%。
胆固醇从298毫克/分升降至206毫克/分升。
糖促进甲状腺和睾酮功能。
甲状腺驱动代谢,糖直接为其提供支持。
糖提供葡萄糖,肝脏利用这些葡萄糖将无活性的甲状腺素(T4)
转化为有活性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从而提高代谢率,而代谢率是激素生成的基础。
因此,身体会利用T3(活性甲状腺素)、维生素A、视黄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生成孕烯醇酮,
孕烯醇酮被称为“主激素”,身体可以从这种激素生成其他所有激素,如睾酮、孕酮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布朗摄入糖后,
胆固醇从298毫克/分升降至206毫克/分升。
其原因在于,甲状腺功能增强后,身体能够利用胆固醇生成保护性激素,
进而使偏头痛消失、血压恢复正常、体脂下降,代谢率也得以改善,
这表明这些结果是由保护性激素而非应激激素驱动的。
说到果糖,果糖会降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
这意味着身体可以利用更多的游离睾酮。
生酮饮食和乏食是慢性应激源。
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饮食,
但生酮饮食的特别之处在于,是一种高脂肪饮食,目的是进入生酮状态。
这种饮食中80%是脂肪,20%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尽可能少,最好是零净碳水。
限制中等蛋白质摄入量的原因是为了防止退出生酮状态,
因为就像之前提到的,糖异生作用是指身体将蛋白质和肌肉组织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
这也体现了糖(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
因此,生酮饮食会引发短期体重下降,但这是通过应激途径实现的。
会增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升高游离脂肪酸,
进而增加血清素,而血清素是代谢率的调控因子。
因此血清素会降低代谢率,增加催乳素,进而引发应激激素的级联反应。
还会减少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ATP是身体产生能量的最终产物。
在生酮状态下,身体每单位只能获得22个ATP,
而从葡萄糖中可以获得36至38个。
长期进行生酮饮食会出现的症状包括失眠、疲劳、性欲低下、胰岛素抵抗等。
短期效果来自高应激激素,尤其是在年轻时,这也被称为“儿茶酚胺蜜月期”。
应激激素最初会让人感觉兴奋、有动力、干劲十足。
对男性而言,可能会增强勃起功能,
因为会增加全身的一氧化氮生成,通过应激反应增加血流量,
而不是通过保护性激素带来的血管舒张以及防止高应激激素引起的血管收缩。
果糖修复代谢。果糖是自然界的代谢修复剂。
能快速补充肝糖原,抑制皮质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降低乳酸水平。
研究表明,果糖对动物的内毒素休克有直接的保护作用。
此外,果糖会置换体内的磷酸盐,这是有益的。
癌并非只依赖糖生存。
“癌以糖为食”这一说法具有误导性。
肿瘤也可以利用谷氨酰胺、脂肪酸和氨基酸。
如你所知,身体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产生糖。
这也是癌症患者快速消瘦(肌肉量骤减)的原因——
即使避免摄入糖,身体也会分解肌肉组织来生成葡萄糖。
剥夺身体的葡萄糖会给正常组织带来压力,而肿瘤会适应这种情况。
生酮饮食后如何重新摄入糖。
如果从生酮饮食中过来,需要一个适应阶段。
从蜂蜜、水果、牛奶开始摄入。
避免摄入多不饱和脂肪。
添加优质盐、钙和明胶。
预计需要2到4周的时间来恢复代谢灵活性。
此外,可以适当使用烟酰胺和阿司匹林来降低游离脂肪酸。
糖对人体生理机能至关重要。
大脑每天需要120克葡萄糖。
每个器官的正常运作都依赖葡萄糖。
作为主要抗氧化剂的谷胱甘肽,其合成依赖于通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实现的葡萄糖供给。
糖不是敌人。
慢性压力、多不饱和脂肪和代谢损伤才是。
糖为甲状腺提供能量,增加睾酮水平,支持线粒体功能,
减轻炎症,降低皮质醇,有助于恢复代谢灵活性。
对糖的妖魔化是现代社会最大的营养误区之一。
“糖有害”这一简单说法源于“胆固醇有害”的观点,
因为人体可以利用糖生成胆固醇。
因此,在提高代谢率和保护性激素方面,糖的作用非常强大。
</markdown>
Edit:2025.10.06<markdown>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f84zXE8G/
</markdown>
Edit:2025.10.06
<markdown> </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