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播客开场与议题介绍
主持人特蕾莎欢迎大家收看第14期“生能视角”播客,介绍了常驻嘉宾杰伊和费夫。本期节目将探讨两个核心话题:碳水化合物是否为人体必需;以及深入分析通过乏食来减肥的观念,特别是针对那些尝试其他方法均告失败的人群。
节目以一段乔丹·彼得森与马克斯·卢加维尔的对话片段作为开场。
片段内容:关于碳水是否“必需”
乔丹·彼得森在片段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根本没有所谓的必需碳水化合物。”他认为这一事实令人震惊。马克斯·卢加维尔对此表示认同,并补充说,我们确实对某些必需脂肪酸(如Omega-3和Omega-6)有每日需求,蛋白质也至关重要,但确实不存在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不过,他也澄清说,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应该食用。
初步反应
特蕾莎评论说,每次听到有人说碳水并非必需时,她都会感到饥饿。她随即询问杰伊对此的看法。
杰伊的深入剖析:一个最常见却最脆弱的论点
杰伊指出,这是反碳水阵营中最流行、但也是最站不住脚的论点之一。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被这种说法动摇,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必需”一词在营养学中的真正含义及其背后的生理学意义。
“必需”的真正含义 在营养学中,“必需”指的是“饮食必需”,即是否需要通过饮食摄入某种物质以维持生存,并不代表该物质对于生理功能不重要。
为何碳水在饮食上“非必需” 碳水之所以不被列为饮食必需品,唯一的原因是身体可以自己生产。通过一个名为“糖异生”的过程,人体可以利用其他底物(主要是氨基酸,也包括甘油等)来制造碳水。杰伊强调,这个能力在整个动物王国中都普遍存在,这恰恰反证了碳水的重要性。
“非必需”背后的生理学真相:碳水的极端重要性 杰伊认为,我们身体进化出了如此精密的内源性生产机制,这一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碳水对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都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其重要性,身体才必须具备在饮食匮乏时自行生产以确保生存的能力。
因此,将“饮食上非必需”与“生理上不重要”混为一谈,是此论点的第一个核心谬误。
依赖自身产糖的代价 杰伊接着指出,仅仅因为我们可以自己生产碳水,不代表我们应该依赖这个过程。依赖糖异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
“非必需”论的内在矛盾与虚伪性 杰伊进一步揭示了这个论点的虚伪性,因为遵循这一逻辑的人在自己的饮食中也大量摄入“非必需”营养素。
杰伊总结说,这个论点是荒谬的。提出它的人自己也并不相信它,否则他们的饮食将会是每天几克必需脂肪酸和十几克必需氨基酸的组合。
费夫的补充与重新框架
费夫完全同意杰伊的观点,提出应该将这个论点进行重新框架:
“碳水化合物对我们身体的功能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如果我们无法从饮食中获取,身体就会通过内源性合成来制造它们。”
他认为,这才是应该被反复强调的真相。身体会不惜分解肌肉、结缔组织等自身组织来制造葡萄糖,因为没有葡萄糖,中枢神经系统等关键部分将无法运作。
与必需脂肪酸的对比 费夫指出,与碳水的重要性相比,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量极低(约占总热量的0.5%),在正常饮食中几乎不可能造成缺乏。关于必需性的主要争论也集中在婴儿发育阶段,对成年人来说,其真实需求量尚存疑问。
将对话焦点转向“最优”而非“最低” 费夫认为,整个争论应该从“什么是生存所必需的”转向“什么是实现最佳健康所需要的”。他指出低碳水圈子的逻辑不一致:他们一方面主张为了达到最佳状态,需要摄入远超推荐每日摄入量(RDA)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另一方面却以“非必需”为由排斥碳水。
特蕾莎的总结:框架与心态
特蕾莎总结道,任何事物的框架都会改变它对我们的意义。对于某些有慢性疾病或复杂健康问题的人来说,那些看似“非必需”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帮助他们恢复生理功能最核心的要素。她提醒听众,要警惕这些网红言论背后的恐惧营销,并思考什么才是对自己更接近真相的。
片段一:比尔·伯尔的乏食初体验
节目播放了喜剧演员比尔·伯尔的片段。他谈到自己正在进行每月一次的为期三天的乏食。他提到人们常说的乏食后的“欣快感”,承认自己这么做纯粹是出于虚荣心,不想当个胖子。他还提及一位飞行员朋友通过间歇乏食和高蛋白、零碳水的饮食减掉了80磅,看起来体脂率为零。
费夫的分析:乏食的隐性成本
费夫认为,比尔的言论代表了许多人的心态:看到别人通过乏食成功减重,便认为这是一种无需过多控制的简单方法。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乏食的巨大弊端。
被忽视的长期风险
更优越的替代方案 费夫提出,通过合理设置饮食(充足的碳水、蛋白质和脂肪),人们完全可以在不损害激素、不流失肌肉的情况下持续减重,甚至增加肌肉。这种方法的挑战在于,需要比单纯“不吃”更多的知识和持续的执行力,但在心理上更为健康和可持续。
杰伊的分析:乏食即饥饿
杰伊完全同意费夫的观点,指出比尔的例子恰好反映了一个非健康导向的人是如何看待乏食的——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意志力节食。
乏食的直接生理代价
杰伊认为,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修复导致体重增加的根本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食物视为敌人。乏食本质上是让身体进入饥饿状态,这必然会带来后果,比如接下来片段中将展示的——对食物的极度痴迷。
片段二:比尔·伯尔的食物痴迷
在接下来的片段中,比尔在乏食期间滔滔不绝地谈论食物。他幻想培根、鸡蛋和咖啡;他给孩子做饭;他在网上观看制作牛角包和巧克力面包的视频;他花十分钟思考早餐卷饼是多么伟大的发明。
个人经历分享:从食物痴迷到解脱
费夫的故事 这个片段引发了费夫的回忆。他讲述了自己和杰伊在大学时期的经历。当时他们遵循着严格的循环生酮和间歇乏食方案。他生动地描述了杰伊用椰子粉(因为普通面粉含碳水)烘焙饼干,而他们整个星期都在期待周末的“补给餐”,然后疯狂地暴食。他们会吃掉一整盘椰子粉饼干,然后三个人分食一整袋五磅重的蓝莓。那是一种持续的、关于食物的渴望和斗争。
杰伊的故事 杰伊补充道,当他们接触到雷佩特博士的生能观点后,才真正迎来了转折。他们意识到,对碳水的渴望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身体发出的真实需求信号。他强调,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身体需要一段时间的“重新喂养期”来适应。
真正的饱腹感 杰伊分享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在转向生能饮食后,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不饿”。这种感觉并非胃被填满的物理饱腹感,而是一种深层的、生理性的饥饿感被满足后的平静。
片段三:比尔·伯尔的矛盾心理
在最后一个片段中,比尔承认自己思维混乱。他描述了自己结束乏食后的计划:他不会去吃自己真正渴望的早餐(鸡蛋、培根、酸面包、薄煎饼和无限续杯的卡布奇诺),而是会选择吃希腊酸奶、蓝莓、核桃和牛油果。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可以避免“血糖和盐分的飙升”,并且乏食后他会渴望蔬菜等“健康”食物。
最终分析:在矛盾中寻找平衡
费夫的解读 费夫将比尔的这段独白解读为其“原始欲望”与“理性思维”之间的激烈斗争。这种内心冲突是导致饮食失调和心理痛苦的根源。人们常常陷入“要么乏食、要么暴食”或“要么碳水、要么脂肪”的二元对立思维中。
他认为,真正的出路在于找到中间地带:用高质量、营养密集的食物来满足身体的需求和渴望,而不是通过极端的限制。他强调,乏食和极端节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往往会导致钟摆效应,荡到另一个极端。
杰伊的解读 杰伊表示,看到一个人在经历了三天的饥饿后,仍然要继续限制自己,这令人感到悲伤。他指出,比尔潜意识里渴望的那顿早餐,其实搭配相当不错。他想吃东西的欲望本身并不“非理性”。
核心原则:感觉好才是硬道理 杰伊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如果你在不吃东西的时候感觉更好,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你日常的饮食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在摄入充足、均衡的饮食时感觉良好,才应该是健康的常态。
特蕾莎的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特蕾莎最后强调,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心理层面的和谐。一个平静、有创造力、灵活的大脑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让你对食物产生恐惧、焦虑和痴迷的饮食方案,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markdown>
D:2025.07.25<markdown>
0:00 – 介绍
0:32 - Max Lugavere 和 Jordan Peterson 讨论碳水化合物并非必需这一观点
7:42 - 碳水化合物对我们的生理至关重要
15:24 - Bill Burr 讨论他以减脂为目标的乏食实践
23:18 - 禁食问题以及使用限制和意志力减肥的问题
27:10 - Bill Burr 是食物限制和乏食如何导致食物痴迷的一个例子
32:52 - 为什么对糖的渴望并不意味着是糖瘾
38:48 - 明尼苏达饥饿实验教会了我们什么是限制
40:16 - 乏食造成的心理和情感伤害
50:31 - Bill Burr 对血糖飙升的恐惧
53:19 - 如果乏食让你感觉更好,这表明你的饮食没有起作用
</markdown>
D:2025.07.25<markdown>
主题:
Teresa Piela:
视频内容:
Teresa Piela的反应:
Jay Feldman的评论:
Mike Fave的评论:
Teresa Piela的回应:
视频内容:
Mike Fave的评论:
Teresa Piela的回应:
Jay Feldman的评论:
Teresa Piela的补充:
Mike Fave的进一步回应:
Jay Feldman的补充:
Teresa Piela的总结:
</markdown>
D:2025.07.28
<markdown> </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