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情绪智力的定义、重要性及培养
@Marc Brackett : 情绪智力对我来说,就是我们如何理性地对待和思考自己的情绪。这需要一系列技能,例如识别、理解、标记、表达和调节情绪。智商很重要,但情商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和个人表现方面同样重要。情绪智力是可塑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我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打破不良的情绪循环,学习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马文叔叔”,提供非评判、倾听和同理心的支持。
Marc Brackett教授,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创始主任及耶鲁儿童研究中心教授,《Permission to Feel》(允许感受)一书的作者,他的研究聚焦于情绪如何影响学习、决策、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他开发的RULER项目,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情商教育。
与Brackett教授的对话中,我深入探讨了情绪智力的定义、与智商的差异、量化方法,以及它对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诸多益处。
情绪智力:理性思考与技能的结合
Brackett教授简洁地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我们如何理性地对待和思考自己的情绪。这并非简单的感性认知,而是需要一系列技能的支撑,他将其概括为RULER模型中的五个关键技能:识别(Recognizing)、理解(Understanding)、标记(Labeling)、表达(Expressing)和调节(Regulating)情绪。 这五个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流程,从觉察情绪到有效管理情绪,环环相扣。
智商与情商:相辅相成,而非对立
长期以来,智商(IQ)被视为衡量个人能力的关键指标。Brackett教授指出,智商固然重要,在预测个人成功方面贡献显著,但它并非万能的。情绪智力(EQ)作为一套新兴的能力体系,关注的是我们如何运用和管理情绪,这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和个人表现方面同样至关重要。 历史原因在于,情绪曾被视为主观、不可靠的因素,甚至被负面看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情绪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们是重要的信号,指引我们趋利避害。
量化情商:超越主观感受,走向客观评估
如何量化情商?Brackett教授强调,单纯依靠主观问卷调查不可靠。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基于表现的测试方法:通过视频记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达各种情绪,再让受试者识别这些情绪,从而客观评估其情绪感知能力。 这其中也考虑到了文化差异对情绪表达的影响,力求更精准地衡量情商。
情商的五大益处:从专注力到心理健康
Brackett教授列举了情商的五大益处:
情商的可塑性:学习与实践,成就更好的自己
Brackett教授强调情商的可塑性。 他认为,RULER模型中的每一个技能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习得和提升的。 这包括学习更丰富的词汇来描述情绪,学习在不同情境下恰当表达情绪,以及学习有效的自我情绪调节策略。 他甚至鼓励人们学习其他语言中的情绪词汇,以拓宽对情绪的理解。
“马文叔叔”的作用:非评判、倾听、同理心
Brackett教授分享了他童年时期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马文叔叔”的故事。“马文叔叔”是一位非评判、善于倾听、富有同理心的长辈,他为Brackett教授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去表达和处理情绪,这对他的人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ackett教授呼吁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马文叔叔”,为他人提供非评判性支持,积极倾听,并展现同理心。 他指出,缺乏情绪教育是人们难以扮演好“马文叔叔”角色的主要障碍。
情绪压制与情绪调节: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
Brackett教授区分了情绪压制和情绪调节。情绪压制并非总是无效的,但在长期来看,它会带来负面影响。 而情绪调节则需要学习各种健康有效的策略,例如运动、冥想、正念等,但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避免将其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
忽视情绪的代价:从人际关系到职业发展
长期忽视情绪管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降低、决策失误、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受损以及个人表现欠佳。 Brackett教授认为,许多人未能实现人生目标,都与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关。
接纳真实的自我:允许感受,而非逃避感受
面对过去的不愉快经历,Brackett教授鼓励人们接纳真实的自我,允许自己感受各种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强调,没有“坏情绪”,只有需要被理解和处理的情绪。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从而获得更积极的人生体验。
AI与情绪支持:辅助而非替代
谈及AI在情绪支持方面的作用,Brackett教授既看到了其潜力,也表达了担忧。他认为,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人们找到情绪管理策略,但它无法替代人际互动和情感连接。他最担心的是,过度依赖AI会加剧人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阻碍人们在真实世界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结语:允许感受,理性思考,积极实践
Brackett教授的观点清晰地阐述了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及其可塑性。 允许自己感受各种情绪,理性地思考和处理情绪,并积极学习和实践情绪管理技能,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成为自己和他人的“马文叔叔”,以非评判、倾听和同理心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将为我们创造更积极、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markdown>
D:2025.06.16<markdown>
00:00
00:30
试图理解情绪的来源,并用精准的词汇标注情绪 —— 这是 RULER 中的 R、U、L(Recognize, Understand, Label),即 “情绪体验” 层面,意味着我在尝试理解自己和互动对象的感受。接下来是 RULER 中的 E 和 R:E 是表达情绪(Expressing emotions),即懂得在不同情境和文化中,如何以及何时向不同的人表达情绪(因为文化展示规则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一个 R 是调节(Regulating emotions),即我们用于管理自身情绪,并帮助他人管理情绪的策略。
01:03
02:15
而情商是一套新的能力体系,过去很少被讨论。从历史角度看,情绪曾被视为私人主观体验,不可靠。当你流露情绪时,人们常觉得你 “太情绪化”,这是负面标签。20 世纪 60-70 年代,心理学开始正式研究情绪 —— 达尔文的著作指出,情绪具有生存功能:恐惧很重要,没有恐惧就无法逃离危险,情绪是引导趋近或回避的信号。此后,人们对情绪的研究日益深入。
04:16
20 世纪 90 年代,我的两位导师开始思考:是否存在一种 “情绪智慧”?比如有些人擅长解读他人情绪,或在被触发时能出色地处理情绪。这就是情商概念的起源,而对它的正式研究至今仅约 30 年。
04:40
06:45
我们收集不同文化的情绪表达视频,让全球参与者判断视频中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等),发现人们的情绪识别能力存在差异。还有些有趣的现象,比如 “积极 / 消极偏差”:有人会把中性表情解读为负面(“他不是平静,是有点烦躁”),有人则解读为积极(“他很开心”)。情绪感知影响日常互动 —— 比如在酒吧、采访或工作中,你会根据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决定 “接近” 或 “回避”:若察觉对方表情厌恶,会觉得 “他不想理我,觉得自己更有权力”;若看到真诚的快乐,则会觉得 “他很亲和,愿意倾听”。我们低估了情绪感知在互动中的力量。
09:35
11:17
12:15
第一,情绪驱动注意力。若你现在对我感到无聊,就会在对话中分心,从好奇投入变得 disengaged,无聊会让大脑转向 “下一个嘉宾是谁”,而非享受当下。无论是自我觉察还是公众演讲,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演讲者需要带领听众经历情绪旅程以保持专注,就像播客主需要提问来维持听众参与感。
13:31
第二,决策制定。人们以为自己很客观,依赖 IQ,但很多聪明人做过蠢决定。研究表明,情绪是判断和决策的驱动力。比如心情好时更愿意花钱,天气和股市也会影响消费 —— 这与 IQ 无关,全是情绪和心情。
14:26
第三,关系质量。情绪驱动我们接近或回避他人。你是否遇过 “情绪失调” 的人?比如时而暴躁时而低落,让人捉摸不定。和这类人相处时,你可能不会想 “我想和他共度余生”—— 情绪失调会让人想远离。我有个亲戚曾说:“这里很好,但有潜在的愤怒。” 其实可能是他自己的情绪投射。情绪失调的人会让他人如履薄冰,而情商高的人懂得有效管理情绪,让人愿意亲近。
17:18
第四,心理健康。最普遍的诊断(焦虑、抑郁等)本质上是 “情绪障碍”。尽管日常情绪与心理疾病不同,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早期学习情商技能预防 —— 小情绪不处理会变成大情绪:及时处理悲伤可避免绝望,应对不安可预防焦虑发作。
18:17
第五,表现。我们之前谈过 IQ,我在大学工作,那里人人高 IQ,但很多学生未成功,原因是缺乏情商。我常对学生说:“IQ 让你入学,EQ 让你毕业。” 无论多聪明,若无法处理反馈(比如被批评时崩溃),或无法应对焦虑与失望,情绪会击败你。
20:19
23:13
即使是情绪识别能力也能练习:比如问 “凯文,我觉得你现在感兴趣,但实际如何?” 然后获取反馈。情绪词汇也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 —— 我常练习扩展情绪词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每周一词”,很多来自其他语言,比如英语缺乏的梵语 “mudita”( sympathetic joy,共情喜悦)。疫情期间,我散步时看到孩子玩耍的快乐,会 vicariously 感受并获得快乐,这就是 mudita。而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汇,导致我们难以处理这种体验 —— 赋予词汇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和谈论它。
24:35
另一个例子是德语 “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英语也没有。语言影响我们的沟通和心理模型,建立共同语言能帮助表达。而情绪表达能力也需要学习:我小时候只知道 “不要表达什么”—— 母亲焦虑时会说 “我要崩溃了,别烦我”,父亲愤怒时会威胁。我学到的是 “焦虑 = 逃避,愤怒 = 攻击”,但其实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如何用不吓坏他人的方式表达情绪?小时候我不敢告诉母亲真相,怕她崩溃;不敢告诉父亲,怕被斥责 “ toughen up”—— 这种压抑导致我被困在情绪中。
27:19
30:56
我很好奇有多少人有 “马文舅舅”。研究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过 “马文舅舅”,三分之二没有。其中只有一半人的 “马文舅舅” 是父母。这些早期给予 “情绪许可” 的人,成年后身体健康和情绪健康水平更高,人生目标和意义感高出 20%,生活满意度高出 15-20%。所以,创造条件让人们做真实的自己的人,至关重要。我致力于让每个人都有 “马文舅舅”,但很多人抵触,比如老师说 “这不是我的工作”,父母说 “我要让孩子成功”,但数据证明,缺乏 “马文舅舅” 的人会陷入代际循环。
33:40
“马文舅舅” 的核心特质是:非评判、善倾听、有同理心。父母常说 “没时间”,但本质是缺乏技能 —— 当孩子说 “我很绝望”,成年人会因没有情绪教育而恐慌,导致孩子压抑情绪。这是一个负面飞轮:父母没能力处理情绪,孩子也学不会,代代相传。
36:43
39:09
比如运动是好策略,但过度运动可能成强迫症;呼吸和冥想很棒,但有人用它们逃避现实(比如用冥想回避职场挑战)。重要的是平衡 —— 情绪没有好坏,都是人类体验,允许自己感受是第一步。 radical self-acceptance(彻底的自我接纳)是核心:“我现在有强烈的情绪,这很正常,它们不必控制我。” 这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其他策略(呼吸、社交支持、健康饮食等)都建立在这之上。
41:02
44:39
比如创业者若没有韧性,如何面对失败?我采访过一位演员,她决定用 60 年追求演艺事业,知道会被拒绝更多,但她选择视拒绝为旅程的一部分,处理情绪后继续前进,并为成功的人感到高兴 —— 这是应对拒绝的健康方式。而那些幻想成功后买豪车的人,一旦被拒就会崩溃,难以重新振作。
47:17
50:35
56:00
01:00:47
01:03:36
01:08:07
</markdown>
D:2025.06.16
<markdown> </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