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减重 饮食

<markdown>

https://nourishedbyscience.com/andreas-eenfeldt/

引言与嘉宾介绍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医学博士 Andreas Eenfeldt是全球最大的低碳水饮食网站 DietDoctor.com 的创始人,最近又创办了 Hava。Andreas 在营养学、体重调节,特别是各种减肥方法方面知识渊博。

饮食质量与每卡饱感 (Satiety Per Calorie, SPC)

对话探讨如何通过改变食物的质量,在摄入更少热量的同时感到快乐和饱足。

一些常见的容易导致过量摄入和体重增加的食物,如椒盐脆饼 、饼干、薯片、曲奇 、冰淇淋。

为何人们会过量食用这些食物?

Andreas说,如果在10 年前,他会归咎于这些食物富含糖和碳水化合物,认为升高血糖和胰岛素(脂肪储存激素),导致肥胖。但他现在认为并非如此简单。

Andreas 当前的观点是,这些食物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极低的每卡饱腹感。这意味着需要吃很多才能感到饱。这些食物会“欺骗”大脑,让人想吃得远超所需。有几个原因:

  1. 低蛋白质:这些食物蛋白质含量通常很低(约 10%),这个比例恰恰是导致食欲最强。
  2. 低纤维
  3. 高能量密度 :尤其是一些干燥、烘焙的食品。
  4. 成瘾性/超适口性:特定组合(如糖+脂肪的冰淇淋,或精制碳水+盐的椒盐脆饼)会刺激大脑,即使不饿也想吃(例如餐后仍能吃下冰淇淋或饼干)。

总结来说,这些食物的共性是每卡热量提供的饱腹感很低,导致摄入大量热量后才能满足。

每卡饱感 (SPC) 的重要性

进一步探讨 SPC 概念本身。难道不是个体体型和总能量消耗决定了热量摄入量吗?为何食物类型会影响选择吃多少热量?

Andreas 强调,现有大量研究(尤其是关于超加工食品的研究)明确证实了这一点。当人们从主要食用未加工食品转向主要食用超加工食品时,即使被告知可以随意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每天多摄入 500-1000 卡。这表明食物特性确实能显著影响自发的热量摄入量。

Andreas 对 SPC 概念深信不疑,以至于他开发了一款名为 Hava 的App,旨在帮助用户利用这一概念来改善饮食。他认为 SPC 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但由于其复杂性(涉及蛋白质百分比、能量密度、纤维含量、成瘾性等多个因素的计算),很难仅凭人脑或电子表格来实践。现代 AI 技术使得开发这样一款 App 成为可能:用户只需拍摄食物照片,App 就能自动分析并提供改进建议,无需用户进行复杂计算。

SPC 评分的四大因素

SPC 与其他饮食因素的关系

除了核心关注的四个因素,马里奥还发现其他可能影响饱腹感的因素,如食物质地(软食易多吃,硬食需咀嚼多则少吃)和进食速度

Andreas 认同这些因素可能有关联,并且未来可能考虑将其纳入算法。但他指出,目前的技术难点在于营养数据库缺乏这些信息。不过,他推测这些因素可能与已包含的四个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例如,高蛋白、高纤维、低能量密度的食物通常需要更多咀嚼,进食速度更慢;而超适口的加工食品往往可以快速吞咽)。因此,即使不直接包含这些因素,现有算法可能已经间接捕捉了这部分影响。

SPC 与长期体重管理

提高一餐的 SPC 能降低这餐热量摄入,但这如何转化为长期的总热量摄入和体重变化?

Andreas 回答:

SPC 与营养密度

追求高 SPC 饮食很可能同时带来营养密度 的提升。因为高蛋白、高纤维、低能量密度的食物(即高 SPC 食物)通常也是营养素丰富的全食物(如肉类、鱼类、豆类、蔬菜、水果)。

SPC 与慢性病根源

现代饮食环境与慢性病(尤其是肥胖和 2 型糖尿病)的关系。

SPC 对不同饮食模式的统一解释

SPC 概念或许能解释为何看似截然相反的饮食模式(如低脂高碳水素食 vs. 低碳水高脂肪生酮)都能有效帮助人们减肥。

两人认为,与其纠结于特定的饮食标签(低脂、低碳、生酮、素食等),不如专注于优化饮食的内在质量,即提高其每卡饱感。具体方法包括:

<markdown> </markdown>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